“贤才”,派到各地去担任州县官员。然“敕命厚赐,谕之至于再”,态度倒是相 当诚恳。照朱元璋的说法,此前干戈扰攘,不及深讲致贤养民之道。现在大业初定,可“天 下之广,固非一人所能治,必得天下之贤共理之”。那意思简直就是:我特为请你们来协助 我一起治理天下的,虽说州县职卑,同样是匡定重任啊!
应该讲,朱元璋在开国之初万机待理的情况下,首先重视州县政权建设,确是眼光独具 。古人每言,天下事莫不起于州县,州县理,则天下无不理。
且以明朝行政制度给州县衙门规定的责任而言——“凡赋役,岁会实征,十年造黄册 ,以丁产为差。赋有金、谷、布帛及诸货物之赋;役有力役、雇役、借倩不时之役,皆视天 时休咎,地利丰耗,人力贫富,调剂而均节之。岁歉则请于府若省蠲减之。凡养老祀神、贡 士、读法、表善良、恤穷乏、稽保甲、严缉捕、听狱讼,皆躬亲厥职而勤慎焉。若山海泽薮 之产,足以资国用者,则按籍而致贡。”了不得,几乎囊括了古代国家“治民”领域的方方 面面,而且这也不仅是有明一代的制度,上起先秦,下逮晚清,足谓数千年一贯使然。假使 一项一项地折开来介绍,便是天下事皆在应理之中了。当然,考虑到不少州 县衙门的职掌细部,作者已经在前五章内多有引带或夹叙,因此接下来的各节行文,只能说 是整体形状的概观了。
王政之本在农桑(1)
清代光绪初年,大学士左宗棠上了一道奏疏给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请求国 史馆为已故福建按察使桂超万立传。此人以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出身,先 在江苏阳湖当了 40天的代理知县,即受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的赏识,另补实职,此后宦途顺利。要数“政 绩”的话,在天津募 勇抗过洋鬼子,在扬州、苏州整顿过漕运积弊,病休在籍时举办过团练,意图与“发” 、“捻”相抗,算起来也很可以书上几笔了。然则咸(丰)同(治) 之际,正值大清“国运艰难 ”,外有夷患,内有“发”乱,大抵官场上稍微肯负点责任的人,都有和桂超万相似的履历 ,未必全都够得上“宣付史馆”的荣耀吧?而且左宗棠这位老兄,一向目高于顶,乃至当时 号称“中兴功臣”的曾国藩也不在他眼里,又没听说过他与桂超万有何同年同乡同事同门之 类的关系,很可能连照面也没打过一次,何以在老桂归西之后,突然上了这么一个奏议呢?
充满好奇心的小京官们,设法抄来了这份疏稿,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