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贷质”。地方官 呢,哪怕小到七品芝麻县太爷,亦有许多捞钱的门道。州县官提升不易,这也是众人周知的 ,不过这会儿当官的人可顾不了这些了,甚至是巴不得别提升到京里去才称心哩。
那么,官场上的人们都想去地方上干,这可如何分配呢?这就得论资排辈。据《光绪会 典》统计,全国 一共有1314个县衙门,有145个和县同级的散州衙门,两项相加,还不满1460,而常年中有 资格任此官的人,数目远远超过,于是种种故事就出来了。
排在第一位的还是进士,发榜后参加朝考,然后分发各省见习、候补。这叫“榜下即用 ”,哪 个县太爷的位置空出来了,马上就得让他去填补。更厉害点的,就是所谓“老虎班”了, 即新科进士因朝考优异,被派到翰林院里学习,叫翰林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或者继续留在 京里当翰林编修、检讨之类,或者就去地方上当州县正官。穷翰林的实惠,哪里及得上县太 爷,所以许多人宁肯这三年白干,也指望去地方上仍旧从七品芝麻官做起。不过这三年总有 个报酬吧?于是便有“带缺出京”的制度,即在京里就给你安排好上哪儿了,用不着候补, 径直赴任就行。因此有了“老虎班”的外号。
比进士稍次而排在第二位的是举人。进士叫“两榜出身”,举人是“一榜出身”,都属 于“清流”。凡是乡试后榜上有名的举人接连应三次会试而榜上无名者,就可以到吏部注册 。每隔若干年,在这些一榜出身者中间挑选一批人去当地方官,这叫“大挑”。“大挑”中 获隽者,又分两等出路,第一等安排当知县、县丞、盐大使、藩库大使,或调剂借补为州同 知 、州判、府经历等,共有九班;第二等安排当教谕、学正、训导,共有三班。轻薄者给取了 个外号,叫“九流三教”。
老虎班·铜进士·银子科(2)
“大挑”的进行方式,名义上是由王大臣举行“面试”,具体做法为:皇帝钦点若干王大臣 ,一起坐在内阁里,参加“大挑”的举人每20人为一队,排好秩序后进去。大臣们照着名单 念一个,下面应一声。全点过后,大臣们商量一下,又开始唱名了。先唱三个,这三个都是 一等补用了;再唱八个,这八个人全没挑上,叫作“八仙”;剩下的九个,不再唱名,都以 教谕、训导即先前讲过的二等补用了。然后,20个人全退出去,再换一队进来。
读者要问了,这种面试可真是闻所未闻,凭什么根据分的一等二等,又凭啥理由剔出“ 八仙”呢?
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