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考试而录取的进士、举人,才可视为清流,即正 途中的最正途,根据是它不受一点儿权势和金钱的污染。至于是否纯粹如此,那就是另一回 事了。因为中国古代科场中舞弊行贿这类丑闻,也是时有发生的,不宜作一概而论。
此前我们已经知道,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县级正官和佐NB032官几乎就是进士出身 者步入仕 宦的起步。特别是唐宋时代,一个州县衙门里坐着三四个进士,不算啥稀罕事儿。宋人叶绍 翁著《四朝闻见录》上说,陈自强得中进士时年已六十,被派到光泽县当县丞,县署内佐 NB032都 是进士,其中以主簿张彦清登科最早,但年纪却最轻。偏偏“清流”中不讲究实在年龄,津 津乐道的是“出身”(即登科)先后,于是张彦清大摆老资格,常常戏弄欺侮 陈自强。叶氏述 此故事的本意,不一定在刻意描绘唐宋时有多少进士久困州县衙门不得其志的状况,但当时 士人瞧不起这些职务的思想倾向,确实是存在的。诗人高适在封丘县尉任上时就曾写道——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读书赴考,为的是题名金榜,建功立业,但获隽后得从州县衙门里做起,每天干些“鞭 挞黎庶”欺负老百姓的勾当,这算哪门子“清流”呢?难怪高适要大发牢骚了。
明清时代,州县正官佐NB032的选任制度和仕宦风气都发生了变化。先是明初时太 祖朱元璋 注重吏治,强调选任州县官员应不拘资格,重在节操和能力,要大家推荐,于是不少没有进 士出身的人,甚至连举人功名也没有的人,亦得通过考核后派往州县坐衙。把州县官做好了 ,得到优异的考语,可以越级提拔当知府,乃至径直调到京内当部员,部员的升途更广一些 。人们比较熟悉的海瑞和李贽,就都是以举人出身获得做官资格并且在州县学署里先干起的 ,后来全升了京官。这两个 人全闯过大祸,蹲过监狱,但海瑞临死前已当上了南京右佥都御史,李贽是主动提出退休, 又 去做和尚的,但好歹也是四品衔的知府了。接着是清朝时官场上的风气大变,大家都想到地 方上去当官。原因很简单:做京官“经济效益”差,缺少直接弄钱的办法。清人梁绍壬在其 名著《两般秋雨ND044随笔》 中,专有一节叙“京官苦况”,谓“领俸米时,百计请托;出房租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