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建筑在县衙大门正前方的街口,其作用是向人们报告时辰。中国古代 的传统,是以一方官署掌握本地区标准时间,这也是体现衙门尊严的一个方面。报时的方式 一般是每天分早、午、晚三个时辰各擂鼓三通。后来发明了火药,擂鼓之外,还要放炮,炮 筒子就安置在鼓楼底下。有的地方是白天擂鼓三回,报早晨、中午、傍晚,夜里放炮三回, 报初更、三更和五更;也有些地方,擂过鼓后还要放炮。是否按时击鼓,也是判断一方吏治 的标准之一。宋朝时张泳守金陵,有人出公差经过,他问沿路可曾见好官员。那人说,昨天 经过萍乡县,虽然没见到知县张希颜一面,但知道他是个好官。所举的依据之一,便是“夜 宿邮内,闻更鼓分明,是以知其必善政也”(魏泰《东轩笔录》)。假使同一 城池内,还有比 县署更高的官署,如府署等,那么放炮报时的职责就用不到县衙门管了。此外,鼓楼还具有 报警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它的起源就和报警有关。——北齐时,李崇在交州当官,当地的治 安状况极坏,于是他设计了在官署前起造鼓楼的措施,一发现盗情,马上擂鼓,通知各方 警戒并发兵来援,从此就有了衙门前盖鼓楼的制度(引自《土风录》卷4)。
五脏俱全麻雀小(1)
看过《老残游记》这部小说的读者,都该记得老残在齐河县为贾魏氏澄清不白之冤那一 段故事,因此又会对齐河县县衙的构造,留下依稀有点儿轮廓却又含混不清的印象,一会 儿仪门、大堂,一会儿厅房、门上,一会儿又是本房、花厅……只听有“侯门一入深似海” 一说,难道小小一个州县衙门内,也有此回折往复、曲径通幽的景致?
正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这句俗话来形容州县衙门大墙内的空间状态,真是再 确切不过了。
我们不妨先从最有象征意义的大堂看起。具体的大堂都各有名称,比如明朝时宛平县的 大堂叫节爱堂,清朝时上海县的大堂叫清节堂;但它们除了依排列次序被统称作大堂之外, 还照例有个一致性的别号——讼堂。所谓老爷升堂,听讼断案,场面都摆在这个大堂上。古 时候计算房屋占地面积的单位,以一列为一楹,大堂的宽度和进深规制,照例是三楹。大堂 上的具体摆设,则是:
大堂的背后是堂帐,犹如现在舞台上挂的“天幕”,不过这幕布后面并非是实实在在的 墙壁,而是六扇门,又叫中门,专供县太爷升堂时进出,所以这堂帐上齐门枋,下及于地, 从中间上方起呈人字形分挂两边。由中门往前走,堂上又砌起一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