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之,又何尝没有几分合理呢!官也好吏也好胥也罢,无非都是一根“利”字藤儿上的瓜,既是“利”字藤儿,自然就免不了“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了。衙门虽小,有心人读之,则世间事已多在其中矣!
写在前面
一部充满曲折但又蕴含着丰富内容的中国古代史,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课题,这其 中也包 括“衙门”。据《唐语林·卷八》记,“近代通谓府庭为公衙”,而“衙”字“本作牙”, 先秦时武将仪仗“像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牙旗”;唐俗尚武,乃通呼公府为公牙 ,府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而为衙”,结果“衙门”就成了历代王朝的统治机 构或组 建形式的代称。“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一类谚语的流传,便十分形象地反 映了老百姓对它的一般认识。
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其统治方式的构成都是一个多层面多元件的复杂系统,因而衙门的分类 和级别亦是各不相同的。老百姓所云能否“进来”的衙门,其实是特指这个系统的 最基层面,即州县衙门。而在作者陋见,恰恰是这个州县衙门,在同类历史课题之观照和研 究中,最具有代表性意义。依据有三:
其一是州县衙门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据史料记载,远 从西周时起,我国就以县为最基层建制,以后经过一段县大郡小的反复,到了秦始皇统一全 国后,县作为地方行政基层单位的结构便一直维持了两千多年,成为直接体 现国家职能的机构,是历代社会政治领域中最关键的层面。自下而上言,天下事务莫不起于 州县;自上而下言,中枢政令又莫不通过州县而实施。这种承上启下、汇聚分流的地位,便 使得历代君主视州县政府为吏治中最核心的内容。
其二是州县衙门所司职掌的集约性。 其汇集劝农、理财、狱讼、兴学、治安、工程建筑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职掌,几乎囊括了封 建国家统治机器效能的全部,是任何一级专职性衙门如三省六部、督巡藩臬等不可比拟的。 古人有所谓“宰相必起于州县”之说,即缘于这一级衙门所具有的全方位、系统性的历练条 件吧。
其三是州县衙门在历代官制沿革过程中的稳定性。两千多年间,历代政府在中央政权组 织形式和 职官制度等方面,经历过多次变化,所谓汉三公、晋霸府,唐六部、宋两府,明内阁、清军 机,更相取代,嬗替无恒;惟独州县体制和构成方式,基本上没有转换过,几可称为超稳定 性结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的估评,也就是指其而论。
综合以上三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