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便以为对州 县衙门的剖析,确实也就是对整个中国古代统治结构作一般观照的最佳视角,更敢说 还是广大文史爱好者加深认识并理解中国封建社会本质及一应有关知识的最佳途径。
遗憾的是,近年来大量问世的文史读物中,论述官制典章的虽然已占有一定比例,但以 州县衙门为专题的依然少见(其中最值得推荐者如郭建著《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 的衙 门》,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另一方面,尽管人们已从小说戏曲中间接获得 了不少有关 州县衙门的零星知识,但都缺乏系统和条理化。与此同时,各种缺乏基本历史常识 的荧屏戏说,倒有甚嚣尘上搅乱视听之势,令识者惋叹。于是便有了这本以介绍 知识和钩沉 蕴趣为主,同时又辅以照片图像的通俗读物,从而使读者能借助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此话题 获得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那运笔程序呢,不妨就从老百姓业已说惯的“八字衙门”,即衙门的建筑景观写起吧——
第一章 卧听萧萧看衙斋
古代衙门的构造
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由山东范县知县调任潍 县。刚上任,就逢上当地闹饥荒,竟致有人相食的惨况发生。来年夏天,雹灾骤降,入秋后 又发大水。为放赈救灾等务,郑板桥连日案牍劳顿。这一天夜里上床后,久久不能入睡。但 闻整个县署内一片寂静,只有窗外竹影萧疏,随风作响,飒飒簌簌,清晰可辨。触景生情, 郑板桥来了诗兴,斜靠在床上口占一首,这就是后来他题在一幅竹画上的名绝——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饱含在咏竹间的无限忧患之情,人们是不难体会的。不过,替诗人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会儿 从 窗口往外审视整个县衙,又该是如何景象呢?善用赋笔描绘意境的诗人,自然不会一一实写 。现在,我们就不妨借用诗人名句,稍加改动,作为本章的标题,先来看看古代县衙门的一般外表和内在构造吧。
奇文共赏八字墙(1)
“衙门八字朝南开”,这句流传久远的俗话,上年纪的老人都耳熟能详,欲看衙门景观,自 当从它讲起。衙门所以要朝南开,为的是天下官署建筑都有坐北朝南的讲究,以此体 现尊贵。该费些笔墨的,倒是这“八字”。原来古时候所有官衙的大门左右,照例要分列两 道砖墙,沿门侧呈斜线往左右前方扩散开去,转折成一个30度的角,刚巧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