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相比、就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
每个州的情况都不一样,难道现在要搞出来至少十二州方案?那就真荒唐了。
曹睿轻叹一声,虽然发现了考课制度的问题、但该做还是要做的。
现在吴蜀未定,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呢?
考课法已经有了雏形,将其细细完善之后、在五年后、十年后实行不也行吗?
事情总是要做的,没有白费的努力,只不过或早或晚之事罢了。
……
十五日不过须臾之间。
陈群、满宠、裴潜等人都回了洛阳。
并州刺史梁习也回到洛阳、补上徐庶调任侍中后的空缺。而秦朗秦元明则被任命为新任的并州刺史,走马上任。
下午时分,曹睿坐在书房之中,正在思索着今晚酒宴见这些臣子之事。
王昶从外走入,怀中抱着一摞文书。他一个人还有些抱不过来,于是杜恕、钟毓二人也在后面跟着帮忙。
曹睿指了指角落里的桌案,对王昶说道:“放到那边去吧。中书已经看过这些表文了吗?大略都是怎么说的?”
王昶说道:“禀陛下,表文之间大多都是盲目赞成或者盲目反对的,盲目赞成的人数多些。”
“而表示反对的人里,最为言之有物的、就属大鸿胪了。”
大鸿胪?崔林?
曹睿问道:“太尉和司空怎么说?”
王昶答道:“臣将华公和司马公的表文,归到盲目赞成这类里了。”
曹睿哈哈一笑:“王卿还真是有趣。来,将崔林的表文给朕,朕要亲自看看。”
“遵旨。”王昶竟看也不看,回身从杜恕抱着的一摞表文里、直接拿过最上面的一个,双手递到了皇帝的桌上。
王昶就是来送表文的,如今送到、陛下也知道自己的归类分划,也就告辞离去了。
侍中们都不在这里,书房内只有杜恕、钟毓两个散骑侍郎。
曹睿读着崔林的表文,一边读着一边点头。
崔林的意思是说,当今朝廷要更好的牧守天下,应当猛抓的事情不是建立制度,而是抓执行。
崔林称,自从周朝之时就有考课的办法,而后此法逐渐废弛、再无用处。
重点不在于法案条目的完备,而是在于执行。
不是‘无法可依’,上计制度也不是不能用。
而是‘有法必依’,能不能得到执行的问题。
曹睿一边赞同着崔林之言,一边想起了后世那些被抓的贪官污吏。难道是国家的制度不够完善吗?
还不是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