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计。”傅巽语气恳切的说道:“臣实在不能明白,为何还要再设立层层考课、为天下官员增加重担呢?”
“倘若如此,人人都以考课为目的、又有谁会愿意做考课之外的事情呢?”
曹睿听后沉默了几瞬,缓缓说道:“朕不是说上计制度不好,大略也是行得通的,就是细节之处有失完备。”
说罢,曹睿又看向徐邈:“徐卿有什么说法?”
徐邈拱手答道:“臣主刑部,刑部之事只能以官员称职与否来断。天下刑狱之事越少越好,官员又何来争取政绩呢?”
“还望陛下明鉴。”
曹睿语气平和的说道:“上计制度并非完备,考课之法也不是一无是处。”
“既然刚推行到了尚书台、就碰到了这么多问题,各州郡、各军之中的问题只会更多。”
“卢侍中。”曹睿侧脸看向卢毓。
卢毓站起:“臣在。”
曹睿道:“稍后让中书下诏、令洛阳各两千石官员议论此事。十五日之内,不论对此事褒扬或者贬损,都要就此事上书。”
“朕要好生看看,朕的官员们都是怎么想的。”
卢毓拱手应下。
傅、徐二人说完之后,高柔将昨日在司空府内、与司马懿议论好的建议全盘提出。
曹睿没有赞同、也没有否定,而是从容表示等朝廷官员的上表收齐之后,再行决策。
颇为有趣的是,上计制度几乎未将尚书台和洛阳其他官员包含在内。
而高柔的考课制度有。
方才傅巽、徐邈二人也极为默契的没提此事……
当皇帝难,难就难在对大事小情、对人心细节的把控之上。若是曹睿不知两者差别,傅巽的言辞岂不更有说服力了?
三人走后,曹睿坐在书房之中、翻起了高柔亲手誊抄、写有考课之法的小册子。
皱起眉头之时,心中也添了一丝烦闷之意。
曹睿发现,自己似乎将考课这件事情想简单了。
在这个通信不畅、官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年代,搞一个顺畅运行的考课制度本就是难事。
更何况,大魏目前的形势也不允许大规模考课。
高柔的考课标准,基本都是在汉时的上计制度上不断增项,将考核再度细化的结果。可汉时与现在的情况能一样吗?
如今天下尚有吴蜀割据,四方州郡都以军事为重,百业萧条亟待恢复。
哪里是汉时的承平景象呢?
汉时可以四方州郡采用同一标准,可现在能行吗?正如司马孚所说,凉州与内地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