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上把它彻底明确下来。
万俟卨正一裤兜子屎,擦也擦不干净。
沈该也觉得这是国家稳定之道,非常支持。
又有晋王的关键一票,最终这一制度得以顺利通过,以“制书”明颁天下。
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
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签章,中书门下平章事签章、参知政事签章、皇帝加盖玉玺,明告天下。
众宰执若不签章,皇帝就不能把它作为一条制度明告天下。
皇权也不是为所欲为的,这就是对皇权的一种限制。
不要说赵瑗了,就是赵匡胤这位大宋开国皇帝,都遇到过这种事情。
当初赵匡胤称帝,作为后周旧臣的范质、王溥、魏仁瀞三位宰相心有不安,于是相继辞职。
赵匡胤也没什么执政经验,在挽留未果后,还没有任命新宰相,就先批准辞呈了。
结果,在此期间就造成了大宋王朝的行政中枢出现“权力真空”,内殿起居无宰相。
赵匡胤想任命赵普为宰相时,这才发现,没有宰相给他“副署”。
没有宰相“副署”,任命的诏书就不具备国家意义上的法律效力。
赵匡胤抓瞎了。
他寻思我是皇帝,宰相都是我任命的,我签名了还不行?
还真不行。
于是,宋太祖只好求助于翰林学士,检索典故、先例,看看如何解决。
最终,翰林学士们翻遍史书,找尽办法,最后才想到开封府尹赵光义就是“同平章事”,他也是宰相啊。
虽然从晚唐到宋初,有不少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都兼领同平章事,只是个名誉头衔,并没有宰相之权。
可不管怎么说,人家也是宰相。
赵匡胤松了口气,赶紧把他弟弟找来签字,“副署”圣旨。
赵普这才得以被拜为天下公认的宰相。
如今赵瑗要推翻从秦桧开始的这种宰相兼执枢密院的战时条例。
虽然明正言顺,虽然万俟卨为了有条退路现在比较低调,虽然沈该觉得它是有助于朝廷长远稳定。
他们也还是向官家换来了一些好处,这才让它顺利通过。
这番并不摆在台面上的政治博弈,就是赵瑗要同意两位宰相的提名,增加两个宰执。
任名魏良臣为敷文阁直学士、参知政事。
以礼部侍郎汤思退升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
这两位都是主和派大臣。
但赵瑗和赵璩兄弟同心,在御前会议一番博弈,也为自己争取来了一个宰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