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一方的红军虽然在兵员数量、制空权和装甲力量等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仍然付出了阵亡7。8万人的惨重代价。期间,双方日均战死军民将近3万人,均承受了极度的伤亡考验。《强击柏林》详尽介绍了双方军民的重大伤亡情况,引用了许多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和讲述,真实再现了人类战争史上这场惨烈战役的血腥场面,使读者的感受更加真切,历史的反思更为深刻。
临近“第三帝国”行将覆没的历史前夜,穷途末路的希特勒全然不顾德意志民族的未来,丧心病狂地下令实施“焦土”政策,要求摧毁所有的军事、工业、交通和储备等设施,决不能让它们落入红军之手。值此危急时刻,一批良知尚存的德国军人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直接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四处奔走,努力保全这些关系民族存亡的基础设施。同时,由于盟军进展极为神速,希特勒企图毁灭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罪恶念头最终未能得逞。对于这段历史,本书也以客观凝重的史笔作了描述。
希特勒在阿登反击战失败后不久回到柏林,在总理府50英尺深的地下室里指挥着不断崩溃的纳粹军队继续顽抗,度过了生命中最后几个月的时光。对于这个“疯人院”里曾经上演过的妄想、谎言、背叛、幻灭等一幕幕历史丑剧,《强击柏林》一一予以再现。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宣告了希特勒“千年帝国”的美梦彻底破灭,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最终结束!在世界军事和政治舞台上,柏林战役终结了一个时代,开启了另外一个时代……对于其间的来龙去脉、恩怨纠葛,《强击柏林》以史诗般冷峻、沧桑的视角,启迪后来人进行理性的思考!
玩火自焚 战车杀向德国本土(1)
在经历了1939—1942年的辉煌胜利之后,纳粹德国长期以来所向披靡的迅猛攻势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陷入泥潭,遭遇惨重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到了1944年,整个战争形势已经变得非常明朗———自从拿破仑时代以来,外国军队将首次踏上日尔曼人的土地,向着希特勒“第三帝国”的首都柏林挺进。
1945年新年伊始,希特勒妄图建立的“千年帝国”(ThousandYearReich)便开始无可挽回地迅速走向溃败,从其最初出现到最终覆亡仅仅存续了12个年头。1933年1月30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德意志魏玛共和国(WeimarRepublic)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政治危机,86岁高龄的老总统保罗·冯·兴登堡陆军元帅被迫任命纳粹党(德文缩写NSDA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