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管叫圣谕牌坊。这块像石碑一样的玩意儿远不及牌坊那样高,二门打开时, 甬道一直通到大堂阶下,坐在大堂上审问案件的县太爷一抬眼,视线恰好与它相对,便看到 了镌刻在石碑上的16个大字——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是皇帝告诫地方官员不可贪污腐败、虐政害民的“座右铭”,所以叫戒石。
根据清人赵翼的考证,在衙门里立戒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当时是把处置枉 法官吏的刑律“儆于有位”,大概就是书写在官员的座位旁吧。《文心雕龙》上说扬雄写过 卿、尹、州、牧箴25篇,这就更具体了。《北史》记何妥任龙州刺史时,写有一篇《龙州 刺史箴》,勒于州衙门前, 是为确定搞成一通石碑形制的开始。但是戒石走向普及全国而且内容统一的历史,恐怕是从 唐朝玄宗时才开始的。唐玄宗有《赐诸州刺史题座右》五言古诗一首,总共20句100个字, 中心意思是视民如子,当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五代时,后蜀国主孟昶又重新写了一遍戒石 辞,改成四言体的韵文,凡24句。宋朝建立后,宋太宗赵光义嫌24句太多,从里面抽出4句1 6个字,此便为蔡福所引证之由来。到宋徽宗时,这16个字又统一换成黄庭坚的书法。假如 现在谁还能找出一块来,倒是双料文物了。
两宋之后,戒石上的文字基本上稳定下来,只是所立位置从大堂上搬了家,朝前移至堂 前甬道上,原因是妨碍行走。不过明人郎瑛所著《七修类稿》中又说,当时浙中官衙里的戒 石上镌刻着另外16个字——
天有昭鉴,国有明法。
尔畏尔谨,以中刑罚。
戒石的另一变化是:原先石碑北向上刻16个字专给老爷瞧,南向上也刻有3个大字专给 百姓看的,这就是后来飞到衙门匾额上的“公生明”;到了清朝时,“公生明”三字变成了 “圣谕”二字,或许是清朝皇帝认为这16个字讲得很好,他再来讲一遍,便成为他的“圣谕 ”了。戒石亭又叫圣谕牌坊的来历,似也缘于这个原因。
体现“廉政”要求的戒石历史有这么长久,而且天下州县衙门里都有一块,可是无论汉 唐五代,还是宋元明清,官场的腐败、吏治的堕落,也从来没有断绝过。看来形式主义真是 官僚主义的好兄弟。至于把它从大堂上搬到甬道上去,依笔者看来,也有个小小讲究:原 来县衙的大门(亦称头门),确实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