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战斗共四百多次,杀敌上万人,给令狐潮的贼军以沉重打击。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为了夺得江南富庶之地,派贼将尹子奇率同罗、突厥、奚等蛮族精锐之兵,共十几万人,气势汹汹地杀来。张巡迫于形势,只好退至睢阳,与那里的太守许远合兵一处,共守睢阳这个军事要地。
唐朝时的睢阳城,即现在的河南商丘。河南、江苏交界处的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楚汉鏖兵,就是在这一带决胜负。直到现代,我军与老蒋的淮海大战,也是发生在此处附近。淮海大战,蒋军一败,南京总统府很快就插上了红旗。说来此处正是江南门户,此地一失,江南半壁,终究难保。张巡和尹子奇当然都知道此地的战略地位,尹子奇的十几万猛悍贼兵拼命攻打睢阳城,太守许远虽是奸臣许敬宗的曾孙,然而他却不同于乃祖,十分忠义。他自认为军事能力不如张巡,毅然将兵权让给了张巡。张巡之为人,高风亮节,赤诚待人,故而很多人对他都心服口服。从后面的事情来看,如果不是张巡有极高的威信,睢阳城中绝不会有那么强的凝聚力。那样艰苦的环境,放在别的城中,早有人开城投降了。张巡不同意?也会有叛兵捆了他去献功。正是因为张巡的个人魅力,才使得一大批人才聚集在他身边。像大将南霁云,本来是尚衡手下部将,但他见了张巡后,说什么也要投靠在张巡手下。他原来的“老板”用金银财宝厚禄挽留,南霁云坚决谢绝。南霁云神勇善射,贼兵只要敢近他百步之内,无不应弦而倒。
贼军头目尹子奇,十分狡猾,一直藏在众多贼兵中间。神箭手南霁云想一箭结果这个贼头,但却不知道谁是这厮。于是,张巡想出一个计策,这次贼兵又来攻城时,他让弓箭手射出草棍做成的箭。有贼兵中“箭”后,以为城内箭已经射完了,就乐呵呵地拿了这支“箭”向贼头尹子奇汇报,大将南霁云早已看见,弓开如满月,射去似流星,一箭射中此贼左眼,贼兵因此暂时退去。
可惜此贼并未被射死,只是变成了独眼龙而已。贼兵弄来了新式武器——钩车、木马等攻城工具想破城,但却被张巡用火攻法将敌人的攻城车统统烧毁。张巡巧计百出,贼军损兵折将,气为之沮。最后,贼人无奈,仗着人多,层层围困,意图困死睢阳城中的将士。张巡正是在这种非常危急的情况中写下这首诗的。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眼看着将士们一个个倒下,城中的粮草已绝,士卒们一天只能吃一勺米,掺着纸张、树皮,压一压那难忍的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