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位时,大赦天下。高力士北上还京,路上听说唐玄宗已经病死了,他痛哭呕血道:“我没有能亲手替皇上扶棺,就是死了也有余恨啊!”高力士当时也是七十九岁的老人了,这样痛哭不已,不饮不食,很快就也死了。他死后,陪葬在玄宗的墓旁。据说玄宗遗诏中惟一想要陪葬在他身边的,就是这位高公公。
所以,从高力士的这首诗和他一生中的事迹来看,他倒也并非十足的恶人,历史上的忠奸善恶有时候模糊,有时候颠倒,很难完全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①两京:指长安和洛阳。
②五溪:郦元注水经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在现在的湖南西部,当时是荒僻之地。
③夷夏:中原称夏,少数民族的边远地区称夷。
335:31:11 2007。5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一生忠心的高力士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惨烈的睢阳之战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①,分守若鱼丽②。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③。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④。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守睢阳作》
金庸小说中写大侠郭靖苦守襄阳,以一城之地力抗强虏多年,读者无不为其“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气概所折服。然而,此为小说家言。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个英雄,以残兵病卒,独抗数十倍于已的悍敌,直至几乎全部战死。他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张巡尽忠报国、义薄云天,堪称千古忠烈。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的正气歌里曾写道:“为张睢阳齿”,指的正是张巡咬碎牙齿,力拒叛贼的烈烈英风。
提起张巡,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一名武将,其实他是进士出身。他是开元末年中的进士,当时是第三名。天宝年间,张巡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因不肯阿附杨国忠等权贵,虽然他政绩卓著,却并未升迁,在清河任职期满后,被调到真源(今河南鹿邑),还是当一个小县令。张巡为官清正,虽为小小县令,也尽自己所能,秉公执法,除暴安良。当时有个叫华南金的土豪,鱼肉乡里,无恶不作。张巡一上任就拿了他,依律杀之。老百姓都拍手称快。
安史之乱发生后,因贼势浩大,有不少唐朝官吏纷纷降贼。而张巡却在形势非常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以数千兵卒力敌叛贼令狐潮的数万大军。张巡昼夜苦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