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目、清财物、清仓库)都是必要的,正确的,在这个意义上阶级斗争则非搞不可。而把社教的重点,放在整党内走资派身上,他无论如何想不通。他的结论是:“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要硬性规定。”
毛泽东在思索着,在按照他的设想严密地部署着。对于他的思想和即将提出的理论,中央最高层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理解。毛泽东在决策付诸实施之前,始终不露声色。他已选择了“突破口”,这就是文化艺术战线。
一九六四年七月二日,毛泽东召集在京的政治局常委讨论文化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时,他提出了中央应成立一个文化革命小组,负责文化部、中宣部的整风、整顿工作的意见,周恩来首先表示赞成。在谈到挂帅的人选和组成人员时,刘少奇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对准了陆定一。他说:“就你这个中宣部长挂帅吧!”
陆定一连连摆手:“我当组长不行,我才浅学短,而且很迟钝,我作不了组长,只能当助手。中宣部自己挂帅解决宣传部门的问题,无论如何也是压不住阵的。”
“是的,自古以来医不自治嘛,你这个宣传部长已经很不称职了,我看也得换个人来领导你们。”毛泽东的眼光落在了彭真的身上,轻声问道:“你怎么样?敢不敢干?”
彭真没有退路,只得说:“既然别人不干,那就我来干吧。”
毛泽东笑了:“我看文化大革命这个帅,还是让彭真同志来挂!”
于是当场拍板,成立了由彭真、陆定一、康生、周扬、吴冷西五人组成的小组,即后来称之为“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由彭真任组长,副组长是陆定一。中央特别规定:这个小组在中央政治局、书记处领导下开展工作。
毛泽东还特意地说:“康生同志是中央理论小组的组长,你们要让他发挥反修勇士的作用呀!”
彭真怎么也想不到,正是这样的职务,把他实际上推上了政治漩涡的第一线。从这年夏天开始,批判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京剧《李慧娘》的锋芒逐渐地转向到批判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论、周谷成的“时代精神汇合论”、冯定的所谓假共产主义人生观论、孙冶方的价值法则论,等等。毛泽东对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几乎每篇都看,他对江青说:“许多的批判不疼不痒,没有触及到反修的根子上。”
江青亲自来找彭真,她问:“有一出戏叫《海瑞罢官》,你知道吗?”
“我看过,这出戏是吴晗同志写的。”彭真回答得很坦然,“恐怕会有一些缺点。”
“不是缺点的问题,而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