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家。在一九二八年的井冈山斗争中,他总结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在敌军的进剿和会剿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巩固自己。
他从敌人重重的包围中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出发,到一九三零年提出了发展工农武装割据,逐渐地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只有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才能使红军在战略上以弱胜强,战术上以多击少,完成由游击战为主到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经过了反覆的党内斗争和艰苦转战,毛泽东的路线和领导得到了全党的公认。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经常委,从组织上确立了他领导全军和全党的地位。
这时的毛泽东,无论在党内的政治斗争经验上,还是在同蒋介石较量的军事战略战术上,都已经积累了无可匹敌的丰富经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崭新水平。他依靠党内多数,巧妙地利用共产国际的影响,依靠耐心的等待和容忍,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机智,成功地战胜了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王明制造夺权的种种障碍,通过理论上的整风和组织上的整顿,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且卓越地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无论在任何复杂的烟云迷雾中,也不管是在多么艰难困苦的历史时刻,毛泽东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的斗争艺术和战略战术,就像一部严密的科学机器,总是有条不紊地、准确地运转着,直到最后的胜利。当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国共两党的决战已经展开,一位远见的政治观察家看到毛泽东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后,马上预料:“毛泽东已经出神人化,掌握了通往当代政治、军事大门的所有钥匙,任何人都无法战胜他了!”
果然,在经过了三年的第三次国内战争后,毛泽东神话般地打垮了蒋介石号称八百万的军队,使蒋介石撤到了台湾岛上,而毛泽东则在北京庄严地宣告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样的一位伟人面前,谁又能是他的对手呢?
毛泽东在一九四七年底,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经验科学地概括和总结为十大军事原则,后来他在和江青谈话的时候,明确地说:“我的十大军事原则也适合我们党内和国内的政治斗争,同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斗争,同样要讲究斗争艺术和斗争方法,要分清主要矛盾也就是主要敌人,然后把敌人进行分割,根据具体的形势和政治需要集中解决一两个对手,在斗争中注意团结绝大多数,这样才能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