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儿,我来了。不好意思,我已经提前往这里赶了,可是路上还是有点堵。”
李想就像个专门研究民族文化的专家。
他怀里的小豆子伸手示意要抱抱张玲。
此外,按俗女孩出嫁时要从索绳上把自己的索摘下来,即所谓“摘索”。
用从福寿双全的九家所要五色彩线捻成,挂在树枝上,在西墙神位前供桌上,摆糕饼、香碟、酒等。
神职人员吃完晚饭后,开始净屋子、扫院子,将祭礼期间吃下的猪骨等杂物一起向南送出百步外扔掉,回来时不能再进神堂,萨满在院门外磕三个头后才能离开。
当然这里终点线的他们,并不只有单纯意义上的学生。
当看到张玲微笑着冲她点头说:
“孩子请不要把你的情绪和努力,全都托付给学习。学习是很重要,但体验生活更重要。学习这种事,问心无愧就好。妈妈只要知道这已经是你最大的努力了。自然也会感到骄傲的。”
只要学生学习好,即使学生行为再如何恶劣,也是可以被老师谅解,甚至是赞赏的。
殊不知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有些害怕的被李想看到,想要伸手抢夺,并暂时藏在不宜被发现的地方。
不曾想在次日接小豆放学的时候,亲眼看到小豆子的好朋友阿霜,手里竟拿着一个熟悉的小弓箭。
张玲则表现出几分溺爱,摸着小豆子的脑袋说:
“好好好,我们的小豆子最是聪明了。”
但凡学生学习不好,哪怕一个无心的举动,也会让老师暴跳如雷,动不动就要让你把家长请过来,并连同家长一番教育。
张玲这是把小豆子视如己出了。
他就一直在为张玲普及一些关于换索的知识。
误认为小豆子要收回送给她的小弓箭。
因为张玲这是解放了她的天|性。
所以起跑线上的孩子,在终点线上他们看来,本来就是一个乐子。
李想又笑眯眯看向蹦跳的两个小姑娘问:
“我好像错过了什么高兴的事?看把她们高兴的。”
如以鸡、鱼等为供品,则蒸(煮)熟装于盘内供之即可。
清乾隆年以前满族不修谱,各民族均以索绳记录本族人口繁衍情况,因此称索绳为无字家谱。
张玲所说的这些对小豆子来说简直不要太简单。
萨满从祖宗板下面取下索口袋,打开抽绳,取出子孙绳,将索绳一端固定在室内西墙神位的祖宗板北头扬手架上(或拴在挂子孙口袋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