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一个炮兵中队,另有警卫、侦查、通讯、辎重四个哨,相比三个主力团,少了一个特务哨,两个大队的兵力也接近五千人。
同三个混成协相比,两个大队级别的部队里,炮兵中队就只列装了三门五十七毫米口径的格鲁森速射炮和四门三十七毫米速射炮,而三个混成协里的炮兵营,按照计划,都应该各有两个哨十六门七十五毫米克虏伯山炮,另有一个哨装备八门五十七毫米格鲁森速射炮。
三十七毫米速射炮,在滕毓藻看来只相当于后世的机关炮,甚至是大口径的高射机枪,很有些鸡肋。
但这些东西总不能弃之不用,这一次就全部交给这两个大队,权做一次性武器,打光了炮弹,就会弃之不用。
只不过,格鲁森山炮,在西沽仓库里,只发现了十八门,所以暂时只好给一、二、三个团各配置了五门,数量有些少,但也只能等日后有了火炮再给他们补充了。
关于刘十九、曹福田等人的官序和编制,让滕毓藻很费了一番周章。
滕毓藻原准备也要把他们编成一个协的,军衔和李玉林、刘玉枳、李显策、胡殿甲四人一样都晋升为少将。
只是,在这个问题上,载漪有些食言了。
军机处最终只同意他们的官序晋为标统,也就是团的级别,军衔也只同意为上校。
在看到吴佩孚写回来的信中,把载漪隐晦的说词告诉滕毓藻后,滕毓藻才明白朝廷的心思。
另外,跟随李玉林营务处行动的柳秉义警卫营,也被改编成前锋军警卫标。
炮兵团也被改为炮兵协,这一次动作还比较大,不仅编成三个炮兵营,火炮也做了调整。
除了滕毓藻手中剩下的十六门七十五毫米山炮编成一个二营外,原一营的七十五毫米野炮都交给李玉林入库,同三营一样,而全部换成六十毫米野炮,各有十六门。
虽然六十毫米野炮威力和射程都比七十五毫米野炮要查,可滕毓藻很无奈,七十五毫米克虏伯野炮有些重,即便分解后它的炮架和炮管这两个大家伙,也不是马匹能驮得动的,即便力气要大的多的那些洋马也力有不逮,只能靠马匹拉着走。
如果在平原地区还好,可如果在丘陵地区甚至山地,这可就会严重拖累部队的行军速度。
而且,西沽仓库中找到的这些火炮,总不能弃之不用,在缴获的联军弹药中,就有很多这些驳杂口径的炮弹,全部将这些炮弹拆卸火药有些可惜了。
所以,滕毓藻也只好忍痛割爱了,暂时收起这些沉重的野炮,换成六十毫米口径的,这些野炮分解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