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合艾设立了“正大栈”。紧接着 1941年,他们又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国外,在吉隆坡开办“正大庄”分店。
自此以后,谢氏菜籽行扬名于泰国和南洋各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相继卷入战争之中,中泰之间的海运通道被切断,“正大庄”遭遇厄运,所经营的中国大陆菜种货源也随之断绝。
“正大庄”的生意成为“无米之炊”。而泰国和南洋地区的菜种一般不能再用。这一带种植的华南蔬菜,时间已长,又因为气候和土壤结构导致种子退化,白菜细似芫荽;萝卜小如人参。卖这样劣质菜种,无疑会砸毁“正大庄”辛苦树起的牌子。
在生存的逼迫下,谢易初只得走上改良菜籽品种的道路。他在农场学到的种植技术开始大显身手。
“二战”结束后,1948年春,谢易初把“正大庄”托付给二弟谢少飞。他从曼谷飞到中国的汕头,在这里创办了“光大庄”。同时他在家乡澄海租了 100亩土地,作为种子农场,培育优良菜种销往南洋。
谢易初精心操持私人农场,为海外的“正大庄”源源不断地输送良种。经营上有了后劲,谢氏兄弟的实业蒸蒸日上。谢易初在农场潜心研究园艺,辛勤耕耘,取得了重大回报。
谢易初有 4个儿子,名字依次为谢正民、谢大民、谢中民、谢国民,合起来便是正大中国。此时,老大和老二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协助叔父谢少飞料理业务。从父亲办农场的实践经验,他们得到启示,“正大庄”应该走工
厂加工生产与销售相结合的路子。于是立即投资办了一个饲料加工厂,致力于自产自销。
厂加工生产与销售相结合的路子。于是立即投资办了一个饲料加工厂,致力于自产自销。
1953年,谢易初决定成立“正大集团”。这个名字泰文叫“乍伦卡攀”,简称“卜蜂”,中文习惯称其为”正大(卜蜂)集团。”
正大集团的诞生,标志着“正大庄”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这时,谢易初仍然滞留在国内,继续在他的私人农场进行菜种改良实验。1952年至 1956年,他应聘担任澄海冠山实验农场副场长;1954年,他当选为澄海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以后被选为全国侨联委员和广东省侨联一、二、三届委员,同时担任省政协委员;1957年后,他被聘任为国营白沙农场的副场长。
这期间,谢易初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从欧美、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引进良种和技术,对蔬菜、瓜豆、家禽等品种进行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