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收回以前所说过的话。在这段期间,两人因为是同行,所以常有机会碰面,有时候也为了商业上的关系,作一些必要的交谈。
“既然已经开始说话,那么就让我来当和事佬,让他们握手言和,重归旧好吧!”
当地的日本警察局分局长以日本人的想法出面讲和,可是偏偏 A、B两方都异口同声他说:
“这种事绝对不能就此了结。”而拒绝讲和。造成问题的原困不去除,便永远无法冰释。假使用不了了之的作法,将被其余置身事外的华侨瞧不起。说不定人格也因此受到怀疑,甚至影响到自己的事业。
□不在乎让孩子转学像电梯一般直接升学的学校功过实在难以论断。如果这种学校能采用机会均等、门户开放的方式尚情有可原;若受到一部分特权阶级或金钱的引诱,而让人自由进出,这种学校的恶劣影响可以说无法估计的。
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同一所学校,这种百货店式的学校,一旦能进入它的圈子,自己希望念哪一科、哪一系,只要有特权、有钱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如愿以偿。
“这种类似温室的栽培,只能适应单纯的社会。”
这是华侨对于此类学校的观感。
故即使从幼儿园就进入直升式学校,到了中学马上转到其他学校,甚至上高中后又再转学的情况也随处可见。有人不知道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向华侨打听。
“每换一个学校,就可以增加许多新朋友,所以当孩子要独立时,这些朋友往往成为主要的助力。”
华侨们如此回答。然而性情懦弱的人,因为父亲人事调动要移居到其他地方,必须转学时:
“到那儿一个朋友也没有,我不要去。”
会很顽固地这么说,而使父母伤透脑筋,不知该如何解决。最后,只有父亲再申请调回原处,或找其他的工作。这种作法和华侨真是有天壤之别。
天生就富社交手腕的华侨孩子,每换一个学校,就可以建立一个新的朋友圈,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新同学。父母亦深信,这对小孩子以后在社会经商是有帮助的。
旅日华侨的升学过程就是:首先进入中华学校,然后是日本学校,再进入由欧美人兴办,一切以英语教育为主的学校。
这个办法,分别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各阶段配合。小学在中华学校学习祖国语言,培养国家意识。既然住在日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节目以及和日本人的接触,自然而然可以学会日语。所以要进国中时,就
会去日本学校,使日本话更加完整、流利。高中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