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
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故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书邦家之过,兼灾
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夫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
是故古之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
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故孔子曰:天地
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义,知仁义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
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臣又闻之:聚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
不以晻;与暗字通。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
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之大者,君子所以动天地也,
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
见也,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
道者万世无敝,敝者道之失也。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者,救敝之术,当用此也。道之大
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授,而守一道,不待救也。由
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大汉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
忠者。夫古之天下,犹今之天下,共是天下,古大治而今远不逮,安所缪盩;而陵夷若是,意
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之翼者两其
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与天同意者也。身宠
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被朘;
削,濅;以大穷,死且不避,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繁,而奸邪之所以不可胜者也。公仪子
相鲁,至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之,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
女利乎?红读如工。夫皇皇求财利,尝恐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