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进行反扑。双方在洛水两岸激战,互有胜负。越王杨侗发精兵7万援助王世充。王世充命部队在洛水架浮桥,渡河与瓦岗军决战。先造好桥的先进兵,因此前后不一致。最先登岸的是虎贲郎将王辩部队,已破李密外围营寨,但后续部队却被另一支瓦岗军打败,王世充以为渡河部队战败,下令撤退。李密令敢死队勇猛追杀,王世充军几万人抢渡浮桥,落水而死者一万多人。大将王辩当场阵亡,王世充不敢回东都,带数千人逃到河阳,李密乘胜攻下金墉城(洛阳东边的外城),修整门堞、屋舍以驻扎军队。这时洛阳城里已能听到瓦岗军的战鼓声了。
随着瓦岗军力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瓦岗军最高领导成员之间却发生了裂痕,李密受到部将的调唆,设计把翟让杀死,造成了军心不稳,削弱了瓦岗军的战斗力。李密也开始妄自尊大,疏远旧将,不爱惜士卒,一时兴盛的瓦岗军开始走下坡路。
河北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窦建德,漳南(今山东武城县东北)人,勇敢有谋。611年(隋大业七年),因窦建德帮助孙安祖聚众起义,隋朝官府杀害了窦建德的亲属,窦建德被迫投奔高士达起义军。高士达以窦建德为司兵。第二年,高士达战死,窦建德就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隋
领袖,队伍很快发展到10多万人。617年(隋大业十三 唐
年),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自称长乐王,置百官, 卷
建立政权。这年七月,瓦岗军进逼洛阳,隋炀帝调涿郡留守薛世雄率领幽冀精兵3万南下,增援洛阳隋朝守军。途经河间地区,受到窦建德的阻击,隋军被击毙万余人,薛世雄率数十骑狼狈逃回。从此,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日益壮大,河北大部分地区都为窦建德的起义军所占领。618年(隋大业十四年),窦建德建国号为“夏”,称夏王,迁都洺州(今河北永年)。窦建德在境内发展生产,劝课农桑,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窦建德本人对所得资财一无所取,又不吃肉,常食只有菜蔬脱粟之饭,他的妻子曹氏不穿纨绮,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窦建德在河北很得人心。
江淮农民起义军领袖杜伏威,山东章丘人,家里很穷苦,613年(隋大业九年),杜伏威和临济(今江苏宿迁县东南)人辅公祏,参加了长白山起义军,这时杜伏威才16岁。后来他们从山东向江淮转移,自称将军,势力不断壮大。617年(隋大业十三年),隋炀帝派右御卫将军陈稜率精兵8000前往镇压。陈稜是隋王朝的骁将,曾远征流求,并多次打败过起义军。他到达前线后,坚壁不战,准备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