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当后阵,并将军队阵型改为了偃月形状,亲自稳定后晋军队的阵脚,避免被骑兵的高强度冲击冲垮。】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看着契丹军队的阵势,颇有些向往:“契丹的骑兵数量当真充沛……”虽然经过发展,他大唐的骑兵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谁会嫌骑兵数量多呢!
看看这契丹,兵分两路,赵延寿这一拨数万人是骑兵,耶律德光这边亲率的还是骑兵,这样的数量……加上先前黄河马家口那边,后晋光是俘虏南岸的契丹军队就缴获了八百匹战马。
这是多么庞大的骑兵,这是多么充足的战马!
该说不愧是游牧民族起家吗?这骑兵和战马就是多得让人不能不羡慕。
至于说耶律德光率领骑兵冲阵,这就是骑兵的基础操作,他当年带兵征战的时候,也是多次率领精锐骑兵冲击敌阵——只不过,很多时候,冲阵要能够抓住时机,而时机有时候是需要经过多次引导布置才能出现的。当年他又是屯兵不动,又是持续包围,又是左右调兵,为的不就是让敌军出现自己想要的那个时机吗?
而且,抓住时机,也不代表能够立刻冲垮敌阵,还需要捕捉对方阵势的薄弱点所在——冲破薄弱点后,还要己方部队能够迅速跟进,不然单单冲破敌阵,也不能阻挡后续敌军的再次收拢。
【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这时,又有人给耶律德光分忧解难。
这名间谍向耶律德光透露了一个和后晋军队布防相关的消息:东面的后晋军队人数比较少,而且那边的营栅也不牢固,松松垮垮,正是后晋薄弱点所在,也是进攻的大好目标。
耶律德光对这份消息欣然采纳,他很快就率领着精锐骑兵来到了后晋军队的东面侧翼,果不其然,这一块的防守力度颇为松散,契丹军队一来,很快就四散溃逃,连石重贵都和亲军一同败逃。
耶律德光率兵追上后晋的军队,大败之。
随后,一千多名在河堤之间修筑水寨的后晋军队的旗帜尖端露在外面,被契丹军队看见,担心这是后晋伏兵的耶律德光暂且收了收契丹军队的追击力度。此后后晋的将领李守超率兵主动向契丹军队出击,暂且止住了后晋军队的溃逃。
见此,耶律德光逐渐退兵,收兵北去。】
(辽晋战争这对于后晋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是啊为了抵御辽国随时可能出现的进攻,后晋不得不将大量兵力囤积在边境之上,这对于一个刚刚建立不久的政权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后晋在南方还面临着南唐等政权的威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