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刘恒就问他,既然这些都有主事之人,那么丞相的责任又是什么?陈平道:“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这件事给了周勃不小的影响,他感受到了压力;同时,又有人就他担任右丞相的事情劝说他,“君本诛诸吕,迎代王,今又矜其功,受上赏,处尊位,祸且及身”。
周勃并不是一个愚蠢之人,有人这么一说,他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又有刘恒提问在前,于是,周勃就称病辞去右丞相之位,由陈平独相。】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对于周勃的事迹知之甚详,而比他还要关键的,还有他的儿子周亚夫。
“武侯质厚敦笃,多略寡言,并不长于政事,确实不适合担任右丞相一职。”何止不长于政事,连政治到底该如何处理、如何行事都不能很好地应对,最后还被告了一发谋反之罪。
想起周家父子,刘彻眸光深远,周勃还好,到底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自傲;周亚夫就是真的,傲慢自许,看不清形势,不知悔改。
秦朝。
同为武将,王翦就相当有政治头脑,他看着天幕中周勃的种种举措,不由暗自摇头。
这个周勃,虽然此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和处境,并且辞去了右丞相之位,但他能够长久吗?未必。毕竟,他还需要别人提醒,才能够意识到不能担任右丞相啊。
换做一个敏锐之人,就如那陈平,大约早在刘恒任命他为右丞相的时候就做出应对了。
如今,虽然陈平独相,但陈平寿数几何?若年岁不远,那么周勃必然会再次被刘恒任命为丞相——他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吗?
周勃确实并不愚蠢,但也不是足够聪敏。
【一年多以后,陈平去世,谥号为献侯。
这个谥号很好,但是毕竟是谥号,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还要考虑更多的事情——比如,丞相之位,由谁来担任?
刘恒于是又把周勃拉了出来,让他担任丞相,毕竟,你周勃既是多朝老臣、又是诛吕第一功臣,不是你,还能是谁呢?】
清朝,康熙末年。
殿中的大臣看到这里,都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抖,半点声音都没有发出来。
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堪称死局的处境,这样一定要卷入的悲惨,他们完全深有体会啊!
这些年,不管是心有谋划的、还是只想干事并不想掺和其他的,都纷纷卷入了本朝的生死大战中,根本无法脱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