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沐浴在军功光环下的大汉臣子们如何能够理解。
汉朝如此,秦朝更是难以理解。毕竟,自商君以来,秦朝就越发重视军功,军功爵制也诞生于此。大秦的黔首们,更是盼望着能够挣下军功,从而改换门庭,一跃成为更高的阶级。
没有了军功制度,大秦的根基都会动摇。
【在这几套组合拳下来,宋朝的武人地位开始不断下降。
尤其是“以文驭武”这一套思路和制度在他儿子宋真宗在位期间正式形成后,武人的地位直接断崖式下降。文臣逐渐完全掌握了枢密院,将武将排除出了这个本应与军事相关的机构;同时,文臣又掌握了各地的驻军,成为武将的统帅。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可文人并不知兵啊!
其后出现的无人愿从军、军队指挥不当、军队战斗力下滑、朝中屡屡和谈、武将不愿死战等问题,也与其分不开关系。】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没有再管哀哀嘶叫的赵光义,神迹中大宋军备废弛、战斗力孱弱的问题牵引住了他的全部心神。
他一直自得于自己“杯酒释兵权”的操作,认为自己和平交接了所有将领手中的军权,还安抚了人心,让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将们能够富贵荣华一生、荫庇子孙——他们当时篡位自立,为的不就是这些吗?
既没有寒了人心、保持了自己的光辉形象,又收归了兵权、不用再担心有人仿照他行事,这何止是一举两得?
而之后的抑制武将,不过常规操作罢了。毕竟,他也不是要把武将们打到泥地里去,只是不想他们太过膨胀,他还是想要一个文武并重的朝堂的。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遗留下来的政策、再加上后继之君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最终就形成了武将彻底低于文官的局面,甚至这样的情况在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间就基本定型了!
都说天下太平后,刀兵入库、马放南山——你们倒是看看天下太平了吗?不用天幕讲,他就能想象到当时天下的情况,必然没有太平!没有太平!没有太平,你们就开始搞这一整套,是后来的皇帝脑子都瘸了吗?
还是真觉得文官们就都很好,或者说觉得文官们就掀不起风浪?
唐末和五代十国,确实是武将屡屡乱命,但这不意味着文官就没有搞事的能力!
他不能左右后世的皇帝,他只能对自己的政策和制度进行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