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上壶温茶,下火解渴。
多么和谐友爱、幸福美满的一家啊!
唐朝,贞观三年。
作为宋朝之前最近的一个大一统王朝,特别是给宋朝带来不少教训的王朝,在讲到宋朝的军事制度时,唐初众人的注意力可以说是最集中的了。
“分化军权,相互牵制吗?”李世民对着宋朝的制度开始思考,这么做,确实能够最大程度将军权收归皇帝,避免某个将领势力过大,也避免士卒只知将领而不知皇帝。
但是,这样一套分割权力的方法,不会有过于分裂,进而导致军队内部难以协调、不断掣肘,从而严重内耗的问题吗?如此一来,军队的战斗力又该如何维持?
他这么想,也这么和臣子们说了。
房玄龄道:“陛下,臣观之意,大约从赵光义开始武将的地位就开始下降,随后并无转机。如此一来,后继之君们又有几人能够了解军事?怕是都与文官一起,崇文抑武,而这样的风气一开,加上宋朝的军队制度,军队的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
杜如晦则是补充了一个细节:“大约不只是将领的地位变低,而是整个武人的地位变低了,和‘武’有关的一切都变了。”
所有与“武”相关的人和物都变得没有价值,宋朝会成为什么?一个纯粹文人的朝代?一个士子们欢呼雀跃的时期?一个文风鼎盛、绚烂繁华的王朝?只是没有武功。
这些都很好,可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没有武功,犹如小儿抱金,也宛如空中楼阁。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笑了:“这些不完全适用于大唐。只是,如果宋朝的价值取向当真如此,那我唐朝的评价,未必很好啊。”其实不止唐朝,往前的汉朝,说不定都要落个穷兵黩武的名声。
李世民也笑了:“朕何尝在意这些!百姓的呼声才是最真实的。”他细细思索,“只是这权力中心总要有人,打压了武将,那必然是文官群体独占鳌头。虽然看起来没有武将那般的直接威胁,但是书生也可以颠覆国本啊!”
汉朝,元狩四年。
汉朝的列位公侯们对于宋朝的重文轻武都难以理解。
汉家重军功,非军功不得封侯,而有实打实军功的大臣,对上那些没有军功的大臣,底气都要足三分。此时,最推崇的还是文武兼备,就算是文人谋臣也不能对军事一无所知。
可宋朝不推崇武功,那那些纯粹文人们如果没有担任军队方面的职务,又有什么动力去了解这些他们认为“低贱”的知识?
如此一来,宋朝的军队和大臣们又是何等模样?这让他们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