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恐是见不到什么成效了。真正的结果,还是要交由后世子孙去做才行。
元朔元年。
本就心里既装着西域边疆,又装着宽广大海的刘彻,宛如被打了好几剂强心针一般,整个人都兴奋不已。
“倭国的金银矿……还有南洋的金银铜铁……南边一年三熟的土壤……还有那亩产惊人的作物……”怎么办,当然是加紧造船,然后先去倭国来一波钱啊!接着去南洋,搞一波土地,如此一来,大汉的国力岂不是会翻倍上涨?那样,又何愁攻打匈奴的钱粮不足!
至于东边跨过大洋的大陆上的农作物,那个慢慢来就行。
首要任务,还是要造船!
想到这儿,他有些坐不住了,连声询问身边的侍从:“之前朕宣召的楼船官和少府卿呢?何时才到?”
宋朝。
赵匡胤感觉自己在长时间的忧愁之后,终于听到了一个、许多个好消息。
眼下,他的军队兵强马壮,还有了之前不曾有的大量火器。况且,他还打过水战,自认为自己和军队的水战水平不错,也觉得大宋现在的造船水准堪称一流。
这么算下来,去倭国、南洋搞点副业也不是很难的样子嘛。
毕竟,谁会嫌自己粮多、钱多、矿多呢?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觉得自己又找到了一个真爱活动:出海。
见他像是蠢蠢欲动的样子,大臣们对视一眼,觉得还是先暂时劝住再说,毕竟现在排在任务列表第一项的是攻打突厥,一雪前耻。
魏征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陛下,臣知您欲为天下百姓寻得富足之法,也为大唐铸造盛世之基。”先夸两句,“但出海航行一事,须得从长计议,也非一时之功。眼下朝廷尚有大患未解,不宜另行他事。”你还是先把突厥搞完再说别的吧!
太宗皇帝噎了一噎,从善如流:“朕知晓爱卿之意。放心,肯定要先解决西北一事,但出海也可先提上日程。”
众臣应诺。
【当然出海只是朱棣生涯的一部分。作为一个马上皇帝,占据他人生大部分的还是战争。
生于战火的他,一生也与战争密不可分。
他与战争有关的多个称号:漠北的征服者,越南(安南)的毁灭者,征北大将军,永乐年间的第一名将……
而达成这些称号,除了因为他自身军事水平、明朝军队水平都很高外,与一种武器的使用也脱不开关系。
这种武器,就是让靖难中的朱棣也险遭不测的火器。】
唐朝,贞观三年。
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