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啊,他大宋兵强马壮,为何不仅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反而还遭到了什么“靖康之耻”,最后修史还得与辽国和金并列?这是何等的耻辱!
赵匡胤缓了缓神,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
问题必定出在他的继承人身上!纵观历史,大宋统一的最好时间基本上就是开国几代君主时期,而落得如此地步,不问继承人,还能问谁?
【而朱棣迁都,强行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转移到了北方,是应对南北分裂的有力举措。
迁都后,北京及其周边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汉族政权对华北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同时伴随着迁都,他坚持推进洪武时期的移民政策。不仅在辽东河西扎下来几十万江浙沪一带的汉人军户和家属,而且从江淮大力移民到河北,彻底重整了河北人口结构。这次迁都极大地深化了中国南北一体化进程,避免了再度进入长期的南北朝大分裂。】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神色郑重,走到朱棣身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件事你做的很好,有咱老朱家的风范!”
朱棣有些小惊喜,但也端正神色,认真道:“这是儿子的责任,怎敢不竭股肱之力?”
永乐十六年。
朱棣正了神色,吩咐左右和太子太孙:“移民、南北融合是大明的根基,日后尔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执行!”
左右纷纷领诺,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认真受教。
秦朝。
嬴政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刚刚灭掉六国,六国遗民对秦朝的态度,比起神迹中南北百姓间的敌视,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大秦该如何缓和分裂?
【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别的原因吗?
有,并且是两个问题,而朱棣通过迁都尽可能地将这两个问题一同解决了。
这两个问题就是藩王和守边。】
明朝,洪武年。
殿内方才的和乐融融的气氛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朱棣下面的一群弟弟们纷纷目光意味不明地打量着朱棣。
“四哥,你还真是把弟弟们搞削藩了啊。”朱柏开口,声音中竟然还带着几分哽咽,因为年纪小,居然也没什么违和感。
朱棣顿时有些尴尬,只能好声好气道:“是哥哥的不对,但是我……肯定要削藩啊,不说别的,天幕中的我就是藩王造反,不对,不对,是靖难登基。不过,”他挺起胸膛,神色郑重,“我发誓,我肯定是正常削藩,绝不会让兄弟们遭遇什么不好的事情。”
多亏有个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