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向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老京城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这是夏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另外从这天起要准备做过年的吃食了。
小年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剪窗”。
剪好窗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什么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寓意美好的事物。
还有条件比较好的人家备“灯”,明清两代时京城里的“灯”制作已十分讲究,品种繁多。
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刘之野不管是前世今生,他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小年到过年的这几天了。
因为小孩子们是最喜欢祭灶的,祭完灶,剩下的关东、麻、爆米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食品。
而且不仅因为有吃,还因为即将到来的新年。“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小子要炮!”
小孩子们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例如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
普通的杂拌儿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小孩子们就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刘之野小时候也不例外,当时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另外,“忙年”的这几天还可以吃到各种各样平时舍不得吃的传统美食。
腊八过后,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所谓“年货”,就是过年期间的吃、穿、用。
描写老京城风俗的《春明采风志》一书记载:“凡年终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