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与郝顺的海产品买卖都需要他提前安排好。
最近几年,刘之野除了还在继续收购这些老物件,高档木材、玉石、宝石、药材意外,只剩下来回倒腾海产品了。
随着刘之野对老物件回收的执着日益加深,他手下的寻宝团队在京城周边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寻宝”热潮。
不断地将那些隐匿于市井巷陌、蒙尘已久的“老物件”一一挖掘出来,其力度之大,几乎到了“掘地三尺”的地步。
一时间,社会上流传的各类老物件,仿佛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最终汇聚到了刘之野的手中,成为他私人收藏中的璀璨明珠。
自然灾害的阴霾散去后,一些人逐渐从困境中恢复元气,手中的那些藏品,自然不再轻易割舍,更不愿见其被低价抛售,沦为市场的浮萍。
京城周边,能回收的,都差不多回收了,即使有些人手里还有,这回收地成本也是越来越高,得不偿失。
于是,刘之野就将目光,瞧向了京城隔壁的津港。
比起京城,津港地区的“遗老遗少”、资本家、有钱人更多。
津港在清末民初就成为了一个名流汇集的场所,吸引了众多历史人物。
其中包括清朝的“遗老遗少”们、珉国时期的失意总统和总理们、失去势力的军阀们、想办工厂办实业的资本家们,以及倭寇投降后再次投机的汉奸们。
这些人物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津港作为他们的居住地或活动地点,使得津港在近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里肯定有无数地“老物件”等待着刘之野的挖掘,“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随着财富的累积,对刘之野而言,金钱渐渐化作了冰冷的数字,反正这么多钱他也不出去,只能继续搞收藏。
况且,如果没有他去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话,恐怕它们将在短短数年间化为乌有,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刘之野的空间已经扩大了两百多个立方米的空间。
内部珍藏着逾三十万件古董艺术品,件件皆是时光的印记,其中不乏被誉为国之瑰宝的顶尖之作。这些藏品之多,即便是刘之野本人,也难以一一细数,他更多的是将它们妥善安置于内,鲜少轻易取出,以供个人赏玩。
除了古董艺术品,空间里还有上万方的珍贵木材。包括海南黄梨(降香黄檀)、金丝楠、紫檀、铁力木、鸡翅木、沉香等等。
另外,他还存有两千多吨的珍贵玉石宝石原矿,像什么“和田玉”、“翡翠”、“寿山石”、“鸡血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