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方觉得言之有理,便写了一纸调兵文书,送去驻军司令部。不多时那边就给了回复,出动了一个步兵连,以及二十名骑兵,护卫陶弘方出城去巡视城南的难民营地。
石成武虽然没有亲自出动,但还是让下属给陶弘方带了个口信,让他去城南的雨花台附近转一转,看样子石成武对城外的难民情况也是比较了解。
于是陶弘方便按照他的建议,自夫子庙方向过镇淮桥,出城南的聚宝门,然后再过护城河上的长干桥,自此便进入南京城与外郭城之间的地域。
值得一提的是,这长干桥两端竟然都建有规模颇大的街垒。陶弘方从车窗看了一下,这里至少驻扎了一个连的部队,可见石迪文父子对城外这些难民并不放心。
横亘在桥头的拒马颇为沉重,要十来个人一起上前,才能将其移开,因而陶弘方的队伍花了一些时间才通过了这座桥。不过在桥头这里,其实就已经能看到不远处的雨花台了。
这雨花台本是南京城南一处丘陵,据说南朝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这里说法,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因而得名雨花台。
大概是因为这样的典故,雨花台附近佛寺众多,西天寺、能仁寺、大报恩寺等,都是本地闻名遐迩的寺庙。
不过此时的雨花台早就不见了往日接踵摩肩的虔诚香客,取而代之的是交错搭建的各种帐篷窝棚,沿着官道两侧铺开,一直蔓延至远处的寺庙。
陶弘方从车窗望出去,见许多难民就站在官道边,目光呆滞地望着这支穿行于营地间的队伍。
他们似乎并不害怕荷枪实弹的海汉军,甚至还有一些小孩肩上扛根树枝,模仿海汉士兵扛枪的模样跟着队伍行进。
很显然这些难民知道海汉军的存在并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反倒是会让这里得以维持基本的秩序。
马车没走多远,前面通向寺庙的道路便已经被难民的窝棚遮断,陶弘方也只能下车步行了。
随行的民政官叫樊成超,年纪大概比陶弘方长个几岁,就跟在他身边低声介绍这里的情况。
“大人,目前从附近州县涌来南京的难民,十之七八都暂住在这里。但因为我们人手有限,也没法每日清点,所以只能估算难民目前的大概数量,约莫有四五万人。”
“另外每日通过南边外郭城的安德门、凤台门、双桥门、夹岗门几处通道进来的难民,大约还有两至三千不等。”
陶弘方问道:“那要是来南京投奔亲友的怎么处理?”
樊成超应道:“如此之多的难民聚集在城外,我们也不敢开放城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