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荷塘书屋 > 爆红,从正确使用黑料开始 > 第69节

第69节

也就意味着真正上戏的时候,就缺了点第一遍读到戏时的直观感觉——那种最原始的,最直接的,没有经受过任何理智分析的情绪。

如果是经验丰富的演员可能还好,在接下来分析怎么把这种情绪表演出来的阶段,他们要么会一直朝着这个情绪的方向前进,中途没有任何偏移,或者哪怕中间偏了点,也可以通过回忆最初的感受尽快校正过来。经验较浅的演员,就特别容易演着演着,自己觉得还挺好,演得很详细很层次分明,但最后一看——哎呀,这怎么和我最初读到剧本时想象中的表演不太一样呢?

这其实就是加入了太多理智分析的坏处,大多数人或许没有演戏的经历,那就举个写文章的例子,在写作中有个非常常见的情况,就是经过反复思虑反复修改出来的结果,结果写作者事后仔细一想,这和我一开始想写的东西不一样啊……

因为起初的想法只是一股冲动,它或许缺乏逻辑,甚至缺乏情节人物什么都缺,但唯一不缺的就是那股纯粹的情绪,而情绪才是真正打动自己也打动人的,在把这股冲动慢慢变成文字的时候,写作者就会开始理智分析,但如果他们没有校正的本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初想表达的东西,就很容易被逻辑带着跑,这时候他们考虑的,就不再是自己想表达什么,而是怎么表达更“合理”,而且由于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表达的内容在慢慢慢慢变化,每一个阶段的变化感觉起来都很合理都很靠谱,直到最后站在终点回头看,写作者才能发现自己究竟偏离了多少路线。

演员也是如此,在想着怎么把这股情绪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很容易就会陷入单纯的理智分析中,这里改改那里改改,结果最后一看,这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呢……

秦尤在最最初开始表演的时候,其实就有这个毛病,因为她本身就是依赖逻辑远胜于感受的人,不过她改过来很快,从新手到匠气到看似浑然天成的“灵气”,只花了她两年时间,那之后别人都觉得她是靠入戏而不是靠分析表演的,但其实她一直没变过,她始终都是更依赖逻辑分析远胜于与角色共情,只是看的人对这种匠气太重的流派有偏见,所以下意识地觉得纯靠逻辑是达不成这样浑然天成的效果的,于是自顾自将她扔去了“入戏”那一边。

虽然这没什么不好,但秦尤其实也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新鲜感本就不可能长期保持,除非已经把剧本忘完了的情况下再重看一遍,但那样的话台词估计也全忘完了……这不成了不敬业的反面典型了吗?不被导演骂死才怪。

但《算是个爱情故事》很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限定室友(1v2) 他的视线(西幻1v1) 今天美人师尊哭了吗 完蛋!被困在百合黄游出不去了 二白吖新书乔秘书求婚失败原来总裁不爱她 万国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