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给了他一个临时的官职,叫“贺辽国生辰国信使”,从这个官名能看出来,苏辙出使的目的是代表大宋给辽帝贺寿的。
你老弟上次是去贺寿,这次遣使是去兴师问罪,性质能一样吗?
“子安莫劝我,老夫心意已决,不过使节人选由政事堂决定,而老夫与章惇的关系……反正,今日老夫请托子安,帮我一次。”
“老夫蹉跎半生,不容于朝堂诸公,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却苦无时运际遇,如今老夫垂垂矣,时日恐无多,此生能报国的机会,大约只有这一次了,若能遂我之愿,也算死而无憾。”
苏轼说得很恳切,眼中隐隐有泪闪烁。
赵孝骞苦笑摇头,对于苏轼的要求,他并不感到意外。
上辈子读过苏轼的许多词作,那时老师往往要做阅读理解,听得最多的便是代表了诗人的爱国忧君之情什么的。
苏轼的报国之心,不是文人笔下随意填凑的词句,而是真真实实想付诸于行动的,只不过苏轼仕途坎坷,一生不得志,许多报国的机会根本轮不到他。
大约是认识了赵孝骞这位有权势的人物后,苏轼渐渐动了心思,于是今日主动寻找机会,投报国之门。
能理解苏轼的心情,但赵孝骞并不觉得苏轼能胜任。
一国使节,虽是文官,却应有以一当万的无畏勇气和智慧,赵孝骞承认自己对苏轼存在刻板印象,他佩服的是苏轼的才华,但并未见过苏轼的能力。
才华和能力是两码事,若是出使搞砸了,辽国朝堂上被君臣稍微一吓就尿裤子了,整个大宋都会沦为笑柄。
“子瞻先生应该知道,我的官职在枢密院,与政事堂说不上话,而且我与章惇的关系……嗯,你更应该清楚,此事怕是无能为力。”赵孝骞试着婉拒。
苏轼不满地瞪着他:“以子安的能力,向官家举荐一位使节,很难吗?子安不愿帮忙,何必拿这鬼话敷衍我。”
赵孝骞重重叹了口气:“……我特么前世欠你的,今生活该被你一次又一次讨债!”
苏轼顿时眉开眼笑,又起身朝他长揖一礼:“多谢子安贤弟,此事若成,老夫愿与贤弟青楼把酒,数尽风流。”
话说得很文雅,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事儿若成了,兄弟我请你全套一条龙,大保健走起。
赵孝骞当然不跟他客气,不慌不忙伸出俩根手指,比了个耶。
“啥意思?”苏轼不解地道。
赵孝骞缓缓道:“我年轻,火力壮,要俩!”
“成!老夫与贤弟同乐!”苏轼不假思索地答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