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权贵官员都在皇城司监察名单上。
所以皇城司能探知如此隐秘的消息,赵孝骞并不奇怪,三人密谋参劾苏轼,他也不奇怪。
都在意料之中,苏轼回京后的种种作为,确实有些高调了。
不过密谋参劾苏轼的人,倒是令赵孝骞有些意外。
御史中丞,这官儿可不小,据说这位名叫黄履的御史中丞,也是章惇亲手提拔上来的。
新党当政,章惇拜相,赵煦欲以新党取代旧党,朝中空置许多官职下来,章惇本来就有权力组建新的内阁。
御史台的一把手亲自参劾,也就苏轼有这个面子,值得一把手亲自出手了。
可以想象的是,御史中丞亲自上疏,可见奏疏的分量有多重。
奏疏一旦递上去,无论是新党党羽,还是意欲攀附的官员,都会纷纷上疏附和。
苏轼纵是有文坛领袖的光环护身,这次不死也要脱层皮。
文坛与庙堂,完全是两个世界,新旧两党之争本就是你死我活,章惇若真决定对苏轼下死手,以苏轼的地位和官职,是不可能轻松免罪的。
听完魏节的禀报,赵孝骞神情渐渐凝重。
这道坎儿有点深,苏轼怕是不容易过。
知道当年章惇与苏轼的私人恩怨后,赵孝骞就一直在猜测,猜章惇会不会对苏轼动手。
此刻他终于得到了答案。
黑化的老章终究还是下手了,他不会轻易放过苏轼。
或许朝廷召苏轼回京,本就是阴谋的开始。
拜相掌权之后的章惇,要用手中的权力了结当年的恩怨。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消息确认了?是章惇授意的吗?”赵孝骞问道。
魏节摇头:“不确定是不是章相公授意,但黄履,来之邵,林希三人,皆是去年由章相公提拔上来的,下官猜测,应该与章相公脱不了干系。”
赵孝骞叹了口气,道:“这老货,对旧党如此赶尽杀绝,他是真不打算给自己留一点退路啊,将来告老还乡时,就不怕莫名其妙死在路上吗?”
魏节迟疑了一下,道:“郡公难道打算插手此事吗?这三人在朝堂的分量,还有背后的章相公,郡公若插手救苏轼,恐怕会与章相公甚至所有的新党官员结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