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态度有点像追星,网络上的交谈也更随意一些,经常出现歪楼和八卦现象。
【你们发现木有,评论区现在出现很多新的‘诗人’或对子手,可能这些诗水平还不如乾隆,但以后总会陪样出新的惊才艳艳的诗人词人,或者华夏文学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我下笔没有神,但不像是原来背书那样去读书,似乎能够领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至少以后遇见‘网络诗人’,他下面可能出现真正的知己,而不是嘲讽或一些打油跟风。】【从来感觉到古文诗词距离我们这么近,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不会写诗了呢?甚至连一篇文言文都读不懂,何况写出佳作。】【难回往惜。】
【……】
是的,从什时候正统地道的华夏文学开始没落呢?
学生们不再叹气韵悟风骨,而是主抓主题情节结构等东西,不是说这个不好,而是灿烂了几千年甚至更长的华夏文学已经衰落了。
是宋以后的蒙古帝国西夏金国元朝等战争?
是封建皇权统治的政策结果?
是近代的外敌入侵战争?
世界其他文学的文化侵入?
是现代的教学体质变革?
以上可能性都有。
不止网络上国民们在讨论,文人们也在思考,国民们讲的都没有错,但比起没落的文学作品,他们还惊讶于文学界渐渐丢了真正精髓。
文人的诗从来不止风花雪月,他们有的满满爱国之情,有的体悟民间辛苦,有的抒发自己的志向,有的歌颂精神,有的反省自身错误……风骨是对华夏文学作品内容和最基本要求。
不少文人是宁死不屈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
他们还惊讶在近代面对外来入侵时,华夏的百姓竟然表现得如此的懦弱和麻木,国家和百姓一开始只有不断妥协,到了后期才显示出自己的骨性来,出现文人们以笔救世。
在现代,文人们可以学着去理解直白简单的现代作品文学,非常惊讶百姓们都会识字读书,赞美现代教育的全民普及和国民平等。
但他们还是有些难以理解或者困惑很多文字的意义——连娱乐他们都可以试着解释,造假摸黑谣言恶意评判……满纸荒唐言不能成为主流。
有文字的都属于广泛文学,文学应该多出现一些有保留意义的作品,风骨和正气是人们更应该看到和学习的。
因此,他们才来京都找寻答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