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航天局的远期规划里,这个代号是用来给予几十年后的空天母舰的。
但其实也只是一个规划,尚未有实操的可能性,现在被赋予轨道平台,似乎更贴切一些。
这里面涉及到一些巧思。
如果全部面积都用榫卯来填充,虽然看起来更“敦实”,但轨道上无重力,不需要考虑承重问题,属于纯粹的浪费载荷。
所以周瑞计划以简单的轻质金属板,来填充大部分空间,这样的话四个边长2米的“榫卯”,外延各一块同样大小的金属板,就能支撑起64平米的面积。
如果是六个榫卯,就能支撑起128平米的面积,九个则是256
发布会承诺的1000平米的空间,大概只需要25个榫卯节点就足够了,算上金属板,大概7次发射左右就可以了,并不多。
“南天门”平台短期来看,只是一个漂浮在轨道上方的“广场”,一个“脚手架”,如果是纯商业思维,它貌似很难回本。
哪怕火箭是自己的且可回收,航天局发射服务给打骨折,每次发射也是有固定成本和折旧损耗的,估算下来在2000万人民币也就是说光七次发射,就要花掉1.4亿人民币。
再加上榫卯本身的造价,那可是足足高达4亿!
好吧,好像也不多共享单车都能融资40亿,我周某人花4亿怎么了?又不是花不起
人家投资单车,我投资空间轨道平台,有问题么?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第830章 板砖与无重力模拟
为了进一步支持民营航天,在周瑞发布会之后,航天局调来了一批多达50人的专家团队,辅助“敬天一号”的完工。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太一天工获得了大量技术熟手,进度与可靠性再度增加,而航天局的专家团队也可以积累“可回收火箭”的项目经验。
甚至“敬天一号”的许多技术指标,都和尚未实装的“长征五号”类似,可以超前点播练起来。
这五十人的强大团队,直接让二号厂房人员出现了溢出,周瑞果断调回了一些,投入到“榫卯平台”所在的一号厂房。
相对“敬天一号”,“榫卯”这边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尤其是“南天门”计划让其需要承载更多功能,工作量增加了不少。
周瑞本人,主要精力也在这边。
10月10日,万户基地在热火朝天之中。
一号厂房内,各区域有序进行。
“液浮测试第七次”
“模拟开始.”
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