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下来……
起初,是模糊的轮廓。
隐约可以看到,因为气流的影响,一掉出来,那物件就在不断的摆动。
但很快,周身隐隐有推进器的火光。
这是身上的“智能姿态调节器”在工作了。
短暂的调姿,加上抛出时携带的惯性渐渐被空气阻力抵消,模型变成了近乎于竖直向下,垂直落下。
虽然看不真切,但按照设定,此时调节风板应该也启动了……
所有人都死死盯着那个越来越清晰的模型。
有人是用红外,有人是用摄像头,有人是用肉眼。
而他们都敏锐的感觉到……姿态调节似乎有效……
最终,当模型落至5000米以下时,看的越发清晰。
而此时,减速制动开始作用。
推进器的火焰越来越大,有着航天燃料的加持,和发动机大师的亲手设计,沉重的模型速度越来越慢。
隐隐的,他们已经能听到推进器的声音了。
比起火箭自身的推进器,尖细弱小许多,却依旧悦耳。
最终,洁白的模型,速度越发的缓慢,如同开了反重力特效一样,最后一点距离,甚至不足5米每秒。
距离地面三米高的地方,底部的调节风板,大角度向下弯折,形成了简易的支撑架。
模型稳稳当当的,落在了地上。
他们在山崖上,看的真真切切,仿佛树林里,多了一支钢铁白树。
山顶上,响起了巨大的欢呼声……
“哦!!成功了!”
“真的能成!牛逼!”
话音刚落,就看到那个白色模型,缓缓歪斜……
朝一边倒去……
“嗙!”
山顶上,变得鸦雀无声……
周瑞干咳一声:“没办法,地不平,不要慌,燃料应该没剩什么,不会出问题的。”
第761章 智能姿态调节系统
正如周瑞所料,模型歪倒,主要就是因为地面不平整。
以后“火箭回收”技术想要更准确,还是要在落区,搭建一些简易平面,再让“智能姿态调节器”稍稍控制一下落地位置。
一般来说,以火箭轨道的精确度,落地误差一般不超过1000米,有智能调节系统后会更精确,完全值得专门做个水泥地面。
如果能够定点落地,也能大大减少“落区”的疏散面积,减轻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也能减轻落区的工作压力。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全尺寸、全重量”拟真测试,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