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章卌四品茶论道谈笑间
临近年关,大多数人都已放松心思,慵懒闲适,连餐店摊贩都有不少关门歇业。
但谢北河高价雇工,其势之盛,一时间也被不少人引为谈资。
大家都好奇,就算《明报》第二期将售,继续在北河居发售也没问题啊,何至于火急火燎地忙着搬迁不说,还搞乔迁揭彩仪式。
须知,新年正是走亲访友的日子。
这《明报》第二期,还能比走亲访友更重要不成?
在众人议论中,天启四年的元月一日,如约而至。
这一天,没了首刊特价的噱头,《明报》第二期对普通百姓的吸引力大减,其实并没有像十天前那般早早便有百姓蜂拥、长队如龙。
但听说谢北河今天安排有各种表演暖场,仍有不少百姓,早早吃过早饭便赶来了附近,看免费的热闹。
毕竟是新年元旦,对缺乏娱乐手段的普通百姓来说,有免费的表演不看,不亚于平白无故丢了钱。
而在好几支表演队轮番暖场表演后,敲锣打鼓声中,南山知县毕胜克,施施然来到书馆外的场地中央,亲自揭彩。
“此乃南山百姓之福祉矣。本官与有荣焉,更是为受邀揭彩深感荣幸。”
事实上,时至今日,各县学舍的竞争已经格外激烈。
“但从今日起,北河居士表示,只要开明书馆在一天,我南山百姓,就能在此「开明教育、免费学习」,绝无二话。”
意思是指,这种家庭,为了孩子能成功取得岁考好名次,当官的父母甚至会故意调动到竞争较小的偏远县城,让孩子得以在小县城岁考夺榜,拿到九大书院的录取资格。
后院安排的座位数量,本身就是最大的约束。没有哪个文士名流,能不顾面皮,非要站着旁听的。
开明教育好不好?
从小书店变成了书馆,谢北河也不再亲自守店,而是招了两个长工。
总之,因为九大书院既是书院,也是仙门外门,想依靠读书学习往上晋身,竞争确实激烈。
听见毕胜克这么说,附近百姓第一反应竟不是欣喜,而是震惊,感到难以置信。
不过,虽说各县岁考前十,可以考虑入学另外几个书院。但很多时候,只要不是岁考第一,另外九人都有可能会选择复读。
“不过,奕名向我推荐了他的师弟,同样掌握了画技真传的周青周公子。周公子十分乐意与大家分享奕名画技的心得体会,再加上医官许洛愿意出让医馆,谢某便干脆盘下了医馆,将其改为开明书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