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是算上他们的话,可以说这两千多的京官之中,光是七品左右的进士就有一千多号人。
因此朝廷在对待进士的看法上,可能就只当是后世的一次例行公事的人才招聘,而且招聘的还都是“管培生”和“储备干部”。
这些“管培生”和“储备干部”们想要出头,不仅要熬自己的资历,还要和同届以及往届,后来届的进士的相互竞争。
否则就指望一个进士身份就想平步青云,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要知道在这么届的进士沉淀之中,有很多的倒霉进士最后可能混的还不如举人,监生出身的“低一等”读书人。
很多的进士在没有个人能力和大佬提携的情况下,大多也都止步于五品左右,撑死也就做到一府知府。而那些有本事有大佬提携的进士那可就猛的多了。
比如都察院中的七品御史们,他们就是几乎都是从翰林院里熬过来的狠人。
这帮人升官的速度,简直可以用没道理来形容。
就比如鼎鼎大名的抗倭名臣胡宗宪。
他在接任抗倭大任之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都察院御史,因为名次的原因之前也没进过翰林院,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刑部观政,后来又被外放为一县县令,之后又因父母之丧丁忧了五年多的时间。
再后来一经起复就被任用为了御史巡按宣大,成为了一位位卑而权重的高级御史。接着又经过了几年的打磨和个人实际能力的展现,最后一飞冲天,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在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后。
胡宗宪也抓住了机遇与内阁首辅严嵩推荐到浙江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的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在浙江公事,胡宗宪谨慎小心,行事圆滑,最后不仅没有受到赵文华的阻挠,还得到了后者的赞赏。
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直接青云直上被擢升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
可以说这样的升官速度也只有这些清贵翰林和御史们才有机会获得。
像海瑞这种仅有举人出身的低阶官员,想要在官场之中有所建树,其实很是很难的。
毕竟在原来的历史之中海瑞的起步才不过是个不入流的县教谕,但也就是在这么一个岗位上,海瑞愣是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从这个最底层的官职,费了几十年的时间,一路升迁到了正三品南京吏部右侍郎的任上,最后还被追封了从一品的太子太保。
但这种传奇经历还是比较少的,不如翰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