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已经开始免去了赵国公的司徒之职。
这是皇帝用来,换晋王不死的步骤之一。
高智周看向跪倒在地的长孙无忌,他没了司徒,仅任尚书右仆射的话,也就等于他完全到了房玄龄的身后。
以往的时候,长孙无忌是司徒,检校中书令,他在朝堂的位置,依旧是第一位的。
如今,他没了司徒,虽升任尚书右仆射,但房玄龄是司空,尚书左仆射,从官职上,房玄龄这一刻成了真正的朝堂第一个人。
用这般屈辱,来换晋王不死。
高智周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愤怒,他的目光盯向房玄龄,一等圣旨宣读完毕,他立刻就上前请奏,请赐死晋王。
“……中书侍郎、参知政事褚遂良,升任中书令!”房玄龄继续宣读圣旨。
褚遂良拱手站出,然后叩首在地:“臣领命,谢陛下隆恩。”
“……中书侍郎、太子右庶子马周,授参知政事,专掌机密。”房玄龄最后一句话说出,高智周有些愣了。
不仅是他,所有群臣都彻底明白发生了什么。
皇帝几番腾挪,给马周腾出了一个宰相的位置。
这样,东宫在政事堂的人选,便实实在在的成了三个人。
前太子左卫率、特进、掌门下省事李勣。
前太子詹事、黄门侍郎、参知政事于志宁。
如今加上一个前太子少詹事,中书侍郎,参知政事马周。
三省六部,太子实实在在的掌握了将近一半。
如果加上向来关系暧昧的房玄龄,太子亲舅舅长孙无忌,还有一个长孙无忌的亲信褚遂良。
天下间再没有任何人能动太子的位置了。
晋王谋乱,最后的结果是太子的位置更加稳固。
这对诸王是一种警示,对天下对百官也是一种抚慰。
不一定真的非要杀了晋王了。
朝中不少御史言官忍不住的看向孙伏伽,孙伏伽平静的站在原地没有说话。
随后,他们又跟着看向了高智周。
而这个时候,高智周的目光,却已经看向了李承乾。
皇帝这么做,是不是在用这种方式变相的来收买太子?
……
李世民坐在御榻之上,目光平静的看着群臣,尤其是一众蠢蠢欲动的御史。朝中这些日子的风声他都清楚。
民间虽然舆情汹汹,但民间的百姓,过个三五日,这些事情就忘了。
朝中大多数官员,关心的,都是因此而带出来的职位空缺和升迁。
虽然也有人说过希望拿晋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