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板愈加挺直了些。
姜维此刻还在满宠军中,现在已经做到了两千石的裨将军,也是如毌丘俭一般被格外拔擢过的,只不过不如毌丘俭这么快。
司马懿听闻此言,心中略微闪过一丝不满。自家长子司马师若是没有遇到浮华案,恐怕现在也能做个散骑、或者在尚书台做个郎官,如何要这般辛苦的在扬州熬资历呢?
没错,在当今天下人的眼中,京畿之地、天子脚下,才是做官一等一的好去处。扬州乃是偏僻之地,比幽州好些,也只因为扬州在南方并不苦寒罢了。
曹睿点了点头:“刘卿所言有理。一百人的规模,放到州郡中散开,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放在军中听起来不错。不过若要在军中,让他们任些什么官职为好?”
刘晔笑道:“不如都去管军粮好了!”
曹睿眯眼看向刘晔:“刘卿此话何解?”
刘晔道:“禀陛下,自武帝起兵已有四十余年,大魏中军和外军的制度,也已有了十年之久。如今国家尚未一统,而朝廷不得不将大量军队放在边境,如何控制外军不至生乱,就成了一大要事。”
“臣此前在幽州日久,没亲眼见到朝中设立枢密院和将都督改为都监之事。陈、赵二人监扬州和荆州诸军事,想必也出于内外制衡的考虑。”
刘晔现在说出的话语虽然有些敏感,但这是在君前、是在朝议中,在场的人也都是皇帝亲信之人,就是应该讨论这种敏感话题的。
曹睿点头:“不错,朕是有这种考虑。都督的权力过大,朕有意要控制一些。”
“中军更容易至荆州、扬州两处,因而朕只设了监军。关西偏远,朕让大将军在陈仓都督。而营州更远,因而朕让王昶都督营州。只不过和上面三处比起来,营州的地方和军力确实更小了些,并无多少关碍。”
刘晔接话道:“陛下想的周道。臣在幽州两年多,又随陛下平定辽东,回返的路上也不断想着将来之事。”
“辽东已定,大魏大局无忧。而吴蜀之地尽皆偏远,难道每一次都让陛下亲自统兵征伐?若由重将统兵,朝廷又该如何制衡?臣以为,控制粮草后勤当为第一要事,因而臣建议让太学生们都去管粮草和后勤。”
刘晔说了这么一大通,曹睿也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粮草后勤是军队的命根子,而太学郎们又是天子门生、政治上是陛下嫡系中的嫡系。若以他们去管粮草,也多了钳制外军的一个手段。
曹睿知晓刘晔所言有理,却并未直接回应这件事情,而是笑着说道:“眼下都是太和四年了,朕先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