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求仁得仁
州刺史乃是毫无疑问的国家重臣。
虽然只有六百石,但刺史作为‘以卑临尊’的代表,其监察一州、管理行政的职能,却远远大于那些两千石的太守。
豫州刺史点了蜀汉来的降将黄权,扬州刺史点了精通扬州庶务的蒋济。
选用这两人的逻辑还是有不同的。
黄权是侍中、是天子心腹。让黄权做些改革的事情,可以保障政策得到执行。内臣去外朝为官,谁不知他是皇帝的人?
蒋济是扬州本地人,年轻时便以才能在江淮之名。先是在本郡之中任计吏、后来又任丹阳太守、扬州别驾。
而蒋济最展现才能的几个场景,则都是在军队之中。在曹仁征濡须败绩之后,是蒋济将军队带回寿春;在曹丕率水军北返受阻、几乎要毁坏数千条船只时,是蒋济修筑水利将船带回。
让蒋济赴任扬州,才是能真正发挥他才能的地方。这种国家大才,就不要提什么‘三互法’了。用本地人为本地事,这样效率才高。
朝会也渐渐到了尾声,宣布散朝之后,却有两人被皇帝遣人留下。
北宫,书房中。
曹睿倚在了自己的躺椅之中。
数月未归,书房仍然如南巡离开洛阳前的那日一般,连躺椅的角度有半点未变。
一场大朝会下来,坐的腰都累了。
曹真和司马懿,这两名辅臣坐在椅子上,静静的看着躺椅上思考事情的皇帝。
半晌之后,曹睿长呼一口气,看向了两位辅臣。
“大将军,司空。”曹睿说道:“朕有一事要问你们。”
曹真和司马懿同时拱手说道:“陛下请讲。”
曹睿问道:“朕认为此番南征的数月期间,之所以能高效的分析军情、处理政务,乃是朕与大将军、与司空、与几位侍中整日待在一起的缘故。”
“回到洛阳之后,朕要处理之事,并不比南巡路上要少许多。”曹睿继续说道:“反过来看,国家的大事小情如果从细处着手,朕要做的其实更多了。”
“朕虽然二十多岁、正是精力充沛的年纪,但一个人也无法顾及如此多的事情。”
“几位侍中这些时日多次向朕建言建策,朕最近一直在想,是否可以给侍中们多些权柄、让他们协助朕处理政事?”
“陛下不可!”曹真和司马懿近乎同一时间脱口而出。
曹睿叹了口气,似乎料到了这两人的反应一般:“大将军先说吧。”
曹真回答道:“陛下,侍中在汉朝之时本就是侍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