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张温来到西陵之后,虽说陆逊当日就将张温赶出城外了,但张温说的话却让陆逊思考良久。
陆逊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决胜于两阵之间,而心中所虑的念头一旦通达,又有什么可以再犹豫的呢?
陆逊昨日当晚就令军队整备准备船只,第二天一早就开始陆续上船,准备顺流而下前往武昌集结。
这就是稳控大江的好处了,不论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向西,都可以通过水运节约大量的时间物力。
比如数年之前,八月份刚刚在吴国最西边的夷陵战胜刘备的徐盛,九月就能赶到吴国最东面的广陵迎战曹军。
水运之利,可见一斑。
陆逊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将领,而是文武兼备的全能人才。虽然镇守西陵多年未曾多想,但昨日被张温稍微一点,内心之中很快就明白了其中事理。
虽然现阶段陆逊的角色定位主要是武将,孙权也很少召陆逊回朝,但陆逊对于朝政却是发言颇多,甚至对于朝中发生的某些大事,甚至还会主动站队。
就比如数年前的暨艳一案。
三年之前,就是昨日再度出使蜀汉的张温,向吴王孙权推荐了暨艳此人作为选曹尚书。
选曹,自然就是负责选官的部门。
暨艳此人在选曹尚书的职位上,对东吴的人事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三国之中若论起政治,东吴可谓是最乱的一个。
蜀汉虽然国小民少,但是在诸葛亮的治下政治清明、反倒焕发生机。
曹魏这边一贯集权,不论是曹操、曹丕还是曹睿想做的大政方针,只要下定决心总是能推动的。不说别的,死在建安年间的荀彧就能证明。世家大族权重莫过荀氏,挡住曹操专权进位魏王了吗?
但东吴这边的政治却乱成了一锅粥,不是孙权不想锐意改革,而是在怎么改都改不动的情况下,只能‘制衡’各方以稳定国内。
暨艳虽为张温举荐,但是若无孙权首肯,暨艳岂能做到选曹尚书执掌东吴人事选举?
暨艳上任之时面临的情况是糟糕的。曹魏与东吴之间的战争让边界隔绝,再无如诸葛瑾、鲁肃一般出身江北的淮泗精英南下。
朝廷中的各类官署,自然充斥着东吴各类世家和将门的子弟,而且还大多数是才能平庸之辈。暨艳得到孙权的首肯后,从最清贵、也是有着最多官二代的三署开始整顿。三署是五官署、左署、右署的统称,是孝廉之后、任职具体官职之前,那些‘预备官员’待的地方。
既然三署里一大半都是渣渣,那就都滚回家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