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子们见皇帝侧后方的刘晔应允,纷纷欢呼了起来。
确实值得欢呼。
原本一经评定就再无更改机会的品第,竟然有机会再次申请评定了?
品第乃是士人赖以选官的要求,如今品第可以有重新评定的机会,相当于给人逆天改命的机会。
但曹睿面带微笑着站在台上,可以看到众太学士子的兴奋之情,但也能够看到在人群中束手站立着的夏侯玄眼中的一丝失望。
失望吗?失望就对了。
曹睿虽然赞赏夏侯玄出身高门,但却能以同理心和胸怀天下的气度,向皇帝提出对一个完全管不到自己的制度进行改革。
相当于一个官二代,提出改革高官后代的政治特权。
这是非常具有政治理想的事情,这也让曹睿认为曹氏夏侯氏中出了一个有治国之才的人。
但政治理想和政治改革中间的差距,比辽东到夷洲的距离还要远。这是知易行难。
显然此时的夏侯玄还是颇为天真的。
曹睿知道,历史上无数优秀的政治家想要改革制度,以舍得一身剐的气度拼命去做,即使侥幸做成了一部分,但也会在随之而来的反扑中人亡政息。
曹氏夏侯氏惯出统兵的武将,如今夏侯玄十七岁能有如此见识,日后若经磨砺,或能成为宰辅之才。
旁边站立着的郑称示意夏侯玄坐下,随即朗声说道:“向陛下请示的环节已经结束,接下来将是陛下向太学学子提问。”
有问有答才是良性的互动。曹睿的第一个问题“如何减少各郡国的冤狱及犯罪”、第二个问题“如何在州郡中推行经学传播”,数名学子前后起身作答。
从教化、从礼法、从建学,学子们都提出了不错的想法。‘减少犯罪’和‘推行学术’这两个问题,都是在太学中接触过的。
而第三个问题刚一问出,太学生们却纷纷思索、不敢抢答了。
曹睿站在台上问道:“四方边郡负担颇重,朕欲使边郡减负,诸位太学士子可有计策?”边郡?对于大多数太学生而言,‘边郡’二字只是一个听过但未去过的地方。毕竟五百个太学生内,就有两百人来自汝颖宛洛。
剩下的三百人里,出身边郡的也就一百人左右。而这些士子们从小学经,又有几个人真正关心过自己家乡面临的军事压力,亦或是经济上沉重的负担呢?
学子们纷纷沉默。即使如夏侯玄、司马师、傅嘏这等优秀的士子,却也几乎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此时甲阶的学子中,姜维见半晌过去四周仍是无人应答,于是举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