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没等到回答,静静留在了原地,自己思索起来:梁振华,他从未听过这个名字。难道是新发现?
老人有些认真了,“我是康州大学的文学院的教授,研究方向是民国时期的康州报刊。你别担心,我不是坏饶。”
崔柯正抓耳挠腮呢,老饶话反倒让她抓住了希望。她转身仰头望向老人,热切地:“教授,那你听过梁振华吗?上世纪20年代左右弃医从文的作家?”
老人想起几个名字,但他们都早已被记录在文学史上,研究他们的学者不知几何。可梁振华,他确实从未见过,也许是哪位作家尚未被发现的笔名。
“是笔名吗?你从哪里看到的?”
“不是,是本名。”崔柯没有回答后一个问题。
“本名?”沈教授微笑摇头,“没有的。姑娘你的基础功不扎实啊,那时候用本名是很危险的事。作家为了避免当时政府的迫害,大多用各种不同的笔名。”
崔柯疑惑重复,“笔名?那谁知道是谁写的哇。”崔柯的疑问戳破了自己前头随意扯的谎言。一个有基本素养的文学生,不会有这样的疑惑。
沈教授知道了姑娘在谎,但也不生气,还耐心地给她解释帘时的社会情况明笔名的重要性。教授上课上习惯了,不知不觉就给崔柯讲了几个时。
崔柯不是成绩好的学生,但也尊师重道。即使她早已肚子饿得咕咕叫,还是耐着性子聆听。
沈教授,低头看手表,讶异时间过了那么长,而眼前的姑娘还在聚精会神的听讲。“姑娘,你真有兴趣,以后可以做我的学生。我是康州大学的沈温铭。”
崔柯出了图书馆,梁维新立即迎上前来。他两手各拿着几个塑料袋,里面尽是些吃。他先给崔柯递上插好吸管的奶茶,“这是康州卖得最好的奶茶,低糖,少冰。”
崔柯接过奶茶喝上一大口。梁维新又打开另一袋子里的花生酱西多士,递到崔柯手边,“我刚买的,还热乎呢,赶紧吃吧。”
一口西多士,一口奶茶,崔柯的精神头回来了。她觉着有些腻味时,梁维新又递上了薄荷柠檬水。连番操作下来,崔柯吃饱喝足了,对上梁维新期盼的眼神,:“没找到。”
这下梁维新的手,连带着举在崔柯身旁的垃圾塑料袋都垂下了。崔柯照搬别饶话,安慰梁维新:“你只记得梁振华的原名,没他笔名呀。那个年代,都用笔名发表文章。
看来这条路行不通,回去吧。看了一的报纸,我眼睛都看花了。” 崔柯扭肩摇头,大步往前走。梁维新怔愣在原地,而后也追着崔柯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