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荷塘书屋 > 南洋风云1864 > 第484章 从伦敦到朴茨茅斯

第484章 从伦敦到朴茨茅斯

有多少,能让那些有着密集恐惧症的人抓狂。

管道泄漏的白色蒸汽四处弥漫,充满了蒸汽工业朋克的既视感。

叮叮当当的声音密集响成一片,英国工人正在为长长的锚杆铆接,焊飞舞,轮圆了的大锤狠狠敲击下去,到处是工业生产之美。

见此情景

楚王郑国辉也不由得为之感叹,19世纪末的英国那是真的强,不但强在轻重工业方面,而且规模和生产效率也远超同济。

听着外交部大臣亨利爵士的介绍

一艘16000吨的大型铁甲战列舰,仅仅7个月就能建成下水,再有两个半月的栖装,就可以进入英国皇家海军服役。

这样的生产效率,在整个世界无出其右。

与之相比较

楚国“马尼拉”级铁甲战列舰仅在船坞建造期,就长达15~17个月左右,下水栖装还得四五个月,接近两年时间才能完成一艘大型战舰的建造。

这就是差距,不得不承认。

由于世界经济景气度回升,英国在1883年度钢铁产量爆发,一年生产了607万吨钢铁,产能利用率达到了85%。

在这一年

楚国钢铁产量也第一次超过200万吨,其中城市中超过五层钢筋混凝土大厦的建造,造船业兴旺蓬勃发展,大型桥梁工程和铁路的不断延伸,消耗了大量钢铁产能。

在楚国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他欧洲列强也没闲着。

德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还超过了楚国,无论产能和规模都急追英国,呈现出愈发强盛的情景,这难免也引起了英国的担忧。

毕竟德国的地理位置就在卧槽之侧,而另外两个工业强国一个美国,一个楚国,都远在世界的另一头,威胁不可同日而语。

从欧洲的角度去看

楚国就在世界的尽头,所以被称之为“远东”,南洋和澳洲也被包含在这一地理概念下,极其的遥远。

美国则是隔着浩瀚的大西洋,在欧洲各国的严防死守之下,存在感几乎等于无。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美国国务卿伍德罗-威尔逊紧跟着楚王的脚步访问欧洲诸国,除了在法国得到正式接待以外,在其他的欧洲各国处处碰壁。

至于伦敦,更是连访问邀请都没有发出,你说尴尬不尴尬?

19世纪中后期

欧洲普遍处于封建王国末期的阶段,几十个欧洲王国林立,对于法美两国宣传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理念视之为洪水猛兽,处处严防死守。

美国代表团访问柏林,每一个代表团成员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限定室友(1v2) 他的视线(西幻1v1) 全网黑后我在军旅综艺杀疯了 今天美人师尊哭了吗 万国之国 完蛋!被困在百合黄游出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