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黑奴为营建刚果河流域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付出了艰辛劳动,做出了不容抹灭的重大贡献。
这十多年来
楚国王室和政府不需要刚果河公司上缴一块银洋的分红,所有的税收,贩卖人口和出口大众商品的利润都留在殖民地,用于发展殖民地基础设施和城市,扩大安置华人移民的能力。
这一优惠政策,给刚果河公司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与之相比较
荷属东印度公司每年上缴大笔利润,常年占据了荷兰王国财政开支的五分之二,是荷兰王国不可或缺的财政支柱,双方高下立现。
荷兰王国采取竭泽而渔的盘剥殖民方式,殖民东印度群岛260余年,在基础设施投入上几等于无。
殖民地道路,桥梁还是几百年前的样子,只是变得更加残破罢了。
而楚国则采取“放水养鱼”的殖民政策,对干果河公司一些重要建设项目,殖民地部和财政部都会拨出专款予以扶持,一般是占据项目金额的1/4到1/5。
就比如东桑城计划上马的钢铁厂项目,这是进口英国炼钢设备,利用本地的铁矿和煤炭资源发展钢铁企业,以满足刚果河公司各城镇所需。预计总投资达260万银洋,在政府批准通过后,殖民地部拨款30万银洋,财政部拨款16万银洋进行专项扶持,属于“固远计划”的一部分。
所谓的“固远计划”,就是对边远边疆和远离本土的殖民地强化统治的计划,包括经济,军事和文化三方面。
鉴于西非过于遥远,本土鞭长莫及,适当的发展一些工业设施有助于解决本地需求,替代大量进口。
仅刚果河公司辖下,进口的钢铁数量从早些年的年需求量三五万吨,迅速攀升到七八万吨,乃至于近年来的十几万吨。
1883年,从英国进口的各种钢材和板材,线材总量达到17.9万吨,距离20万吨也只有一步之遥。
这种情形下
发展本地的钢铁工业就很有必要了,毕竟拿出大量的硬通货进口钢铁,刚果河公司自己都心疼的不得了,那可都是白的银子啊。
若能自己生产,既能解决大量的就业,又能创造税收,满足自身需求,还能自主的决定扩大生产,简直太完美了。
随着内河造船业的蓬勃发展,更多的华人移民源源不断的进入刚果河流域寻求发展,城市和桥梁建设的需求,对钢铁的胃口只会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东桑城钢铁厂项目获得批准通过,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