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了,专门卖石碱,看情况发展,迫不得已只能给。
总之得先赚一大笔钱,让村子里的人过上好日子。
村子看过,知县要走,回去汇报,想办法。
里长见留不住,只得为众人带上早晨剩的包子,路上饿了吃。
再想送其他东西,大家说什么都不要,骑上马匆匆出村。
……
南京城中,朱元璋批着奏本,宁国府送上来的题本,无法直接送到天子面前,要走流程。
先送到通政司,再由通政司递给皇帝,皇帝看到有的不了解,便找人询问,问完再决定。
一本又一本,大臣们在旁边等着。
朱元璋心情不好,忙不说,老天爷还不给面子。
今年徐达去打仗,又把殿中的礼法问题处理一番。
王府的官员制度给出来,儿子们封王。
科举的事情有打算了,说好的八月开。
咋就旱上了呢?是不是有人会琢磨自己出征劳民伤财、给儿子封王不对,故此才干旱的?
越想朱元璋越不开心,拿过新的一本,一看,宁国府。
“宁国府还能有啥事情?保证是干旱,旱……诶?做冰糖的?红糖变冰糖,冰糖贵呀!夷人一个个都坏。”
朱元璋发现不是干旱的事情,嘟囔着往后看,奏本的内容不多,多了他看着累。
整个奏本就三幅,一幅没内容,第二幅正好一百二十个字,说冰糖,第三幅一百二十字,说油菜苎麻。
事情说清楚了,朱元璋纳闷:“宁国府随题本送来的糖呢?”
通政司的人上前:“在司里。”
“取来,我瞧瞧。”朱元璋感兴趣,他把题本给大臣传看。
片刻后,糖被抬来,一百多斤呢!
摆开,朱元璋绕过案牍,到近前观看。
刘基、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皆在,一同好奇。
朱元璋指着红糖:“这是咱大明的。”
再指两种白糖:“这个更白一点的是大明的,那个黄一点的是夷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