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你们的。”
几次下来,与会人员又统一的有了同样的结论:这是只想要功劳,不想担责呀。
这也算是让韩镇舒了一口气,他来的路上便知道东照县突然出现了一位太子身边的人,官职很低,却领了剿匪副指挥使的头衔,他最怕这么个棒槌瞎指挥,眼见贾川这般识趣,别管目的是什么,倒是正合他意。
会议开到后半夜,贾川迷迷糊糊的听着好像是定好了日子,但是旨意里提过日子,算是限期,他们不定这一日也不行。
贾川又稀里糊涂的听到布政使,按察使,好像剿匪这事儿没有他们俩全力配合还不行,布政使得给钱,按察使专管大案要案……
韩镇的意思卫所出力没问题,但也不能乱了规矩,如今时间紧任务重,更要三司全力配合方可。
贾川听得迷糊,崔有志何尝不是?只不过迷糊的点不同,贾川是对这些干部的称谓不了解,而崔有志一个小小知县,他不明白韩镇跟他说这些有何用?有这工夫还不快马加鞭的将文书送去直隶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
这时候的崔有志忘了旨意中说了要秘密行事,这案子本就牵扯汉王,一旦各衙门口都收到消息,汉王能不做准备?
朱瞻基是想要汉王尽快动手,但也不能快到他还没登基,还没稳住朝局就……真说这时候撕破脸,谁赢谁输可不是定论,那龙椅可还没坐上呢。
说起来贾川的一些焦虑源于对这一世的不甚了解,源于对朱瞻基的不够了解。
若是让他与朱瞻基多待上些时日,有些事便不会想歪了。
朱瞻基自幼被朱棣带在身边,除了征战,也去过一些地方,他对地方管理者的能力和潜规则多少还是有点数的,为官者对政务了解未必多过各部门吏员,说白了,真正努力工作的是吏员,这也是朱元璋会从吏员中选官的原因。
贾川仅是名司吏,若是一片忠心,又有能力,朱瞻基给颗甜枣,这名吏员必定豁出性命完成差事,这与常年在官场上打拼的官员是本质区别。
为官奸猾者,酸腐者居多。
朱瞻基要的是真实的,有效的,且快速的结果,但这个过程需要跟他的需要合拍,绝不是现在。
所以贾川有了个稳定的工作——县衙经承。
同时也通过副指挥使告诉旁人贾川的新身份——太子的人。
朱瞻基是信任贾川的,在他极之狼狈危险的时候,但凡是谁伸过手,这份信任都会在朱瞻基心里发芽,只看后面有没有机会继续浇水了,若是没有,刚发出来的芽便会枯萎,好在贾川浇水了,他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