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六下西洋,顺带还将都城迁到北京……”
贾川听到这句脑子里顿时亮出一个名字,郑和!他不由自主的眼睛亮了亮。
老郑头以为贾川喜欢听他说这些,便将自己知道的尽数讲了出来。
“……所谓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哪里离得开严刑酷法,不听话就……”老郑头比划了一个杀头的手势:“觉着你有问题也是死,那锦衣卫为何如此张狂?手中握着百官性命啊!永乐帝如此频繁征战,国库还能有银子?多亏了当时的太子,就是先帝,先帝仁厚啊,可有啥用?今年才洪熙元年,人便没了,天下才消停了一年不到,谁知道太子继位后是个啥章程?”
贾川边听边在脑子里理清楚谁是谁爹,谁是爷爷,谁是孙子。
“按理说你也应该是有耳闻的,永乐年间动辄便会有株连全族的案子,当然没有洪武年间的多,但也十分吓人,先帝去年继位后接连颁布政令,废止不少严酷刑罚,严禁法外施刑,并禁止随意牵连无辜,且死刑案件必须经过多次复核,五府、六部、通政司、六科以及三法司需共同参与案件会审,就是怕有冤假错案。”
贾川频频点头。
“你也算是太子的人,来日太子若是效仿永乐帝,你便是爪牙,待将异己收拾的差不多了,为了平息百官之怒,杀你泄愤再平常不过了,所以我对你是真不放心。”
“我不会去锦衣卫。”
“那是你想不去便可不去的?”
“万一……太子像他爹呢?”
老郑头哼了一声说:“太子骑马长大的,你查查先帝骑过几次马?”
贾川想到朱瞻基跟他说过跟着爷爷打仗的事,叹了口气,跟谁长大便会随谁吧?但他没有印象宣德年间如同朱元璋和朱棣那般如何百官。
“我今日也算是豁出去了,我与你投缘,这些话我也是没事跟自己唠嗑的时候才会说,你若是能听进去最好,若是不能,唉,各安天命吧。”
“听进去了,只是有时候不得已罢了,我尽量避免不得已。”
老郑头拍了拍贾川肩膀说:“若是旁人有你这机会,怕是高兴的要去上坟,但他们不懂福之祸所依,你在朝中没有根基,升的快落的便慢不了,我担心来日无人在你身边提醒一二,你走错一步便是……深渊啊。”
“我先把眼前这关过去,说不准这一关都过不去,巡检司里有内奸,这事儿要看太子怎么想,若是往坏处想,我们三个谁都逃不掉,救过太子性命也无用。”
“你能想明白这一点已经算是难得了。”
贾川纳闷的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