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人恶狠狠的扭头看向贾川,忽然挥动手中刀,朝自己大腿刺去。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把贾川吓了一跳,下意识的向后退了一步,然后看着那人扔了手中的刀,拖着伤腿艰难的走出庙门而后倒地不起。
至于吗?这还没深入聊呢,这里的人脾气都这么暴躁吗?
贾川张大嘴巴惊讶的呆愣了片刻,这一刻他忘了嘴要有个把门的,只见他倒吸一口凉气,扭头对朱瞻基说:“看来想要杀你的是皇家的人。”
说完,贾川就后悔了,他有扇自己耳光的冲动,这事儿是能从他嘴里说出来的?
可也正是因为说了这么一句,贾川的脑子里又闪出一个人名——朱高煦。
这位数十年如一日的搞阴谋搞破坏,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却始终保持不是我死就是我亡的毅力和决心,义无反顾的为了皇位奋斗终身,勇于将造反放到明面上,在造反前就搞得天下皆知,却又对朝局没有什么影响的汉王,贾川极不礼貌的将此人扔到自己都不好找的角落,直到说起这么一句,恰巧就把他想起来了。
怎么能将这么重要的人物给忘了呢?
贾川刚来的时候确实认真想过这段历史的进程,可历史人物太多了,历朝历代都会有几个在史书上留名的,别管是流芳还是遗臭,反正历史书上人名不少,为了应付考试的时候背一背,朱高煦着实没能在贾川的脑子里留下多少印象。
人名,尤其是历史人物的人名,除了震天震地,反复被各种媒体提及,耳熟能详之外,即便颇有功勋或者劣迹,有时候也会卡在脑子里想不起来,或者记混了。
贾川曾经在同事家经历过这么一幕,他与同事聊着朝鲜战争,不知道怎么就聊到了抗日战争,同事突然想起什么来,问他上五年级的儿子:“你知道西安事变吗?”
儿子正在写作业,不耐烦的回答:“当然知道!”
“是谁逼着老蒋抗日?”
“杨虎城和……张学友。”
贾川想到这个对话,瞬间原谅了自己。
……
他冲动之下的一句推断,得到了朱瞻基探究的目光。
这倒是让贾川觉得自己应该是猜对了,他又看了看门口趴着的那位,不由得心中感慨:汉王朱高煦,这位朱棣家的老二虽是一员猛将,又效仿朱棣篡位,却没能善终,只看他手下这些复姓废物,名点心的人就可以预知结果,真是物以类聚。
朱瞻基愣了一会儿神,朝贾川招了招手说:“你过来。”
贾川一颗心提到嗓子眼,是不是知道的太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